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
2025-08-22
对策若是走偏,往往比问题本身还要糟糕。
当一个人遇到困境时,心里最自然的念头就是要快快找到办法,要么躲避,要么制伏,要么修补。可是心越急,手越乱,往往就像在浑水里捞月,越想抓稳,水纹越是散乱,月影也愈发破碎。人们以为问题是眼前的敌人,却忘了问题也是老师。对策如果只是为了立刻除掉它,往往失去了学习的契机,甚至把原本不大的麻烦,拖成了难以收拾的祸端。譬如身体偶有小疾,若是立刻一味吃药压制,而不去观照生活习惯,久而久之小病掩盖了大病,药性反噬身体,比病更险。譬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,若是一味求快求狠,逞一时嘴上之快,却丢了长远的信任和温情。于是看似“对策”,实则又添一层障碍。
《易经》有言: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”意思是,祸与福之间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敌对,而是互相依存,互相转换。问题未必就是坏事,它或许正是我们认识自身不足、调整方向的契机。而若仓促求策,往往破坏了这种潜在的转机。《道德经》里讲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说的不是懒惰,而是提醒我们在应对世界时,不必总是执意要用力过猛。顺势而行,留有余地,才是真智慧。佛家《中论》里讲缘起性空,提醒我们一切现象皆有因缘,问题的出现有它的条件,对策若不能顾及缘起,只凭一时情绪,那便是治标不治本,乃至加重因缘,反倒酿成新的苦果。
生活中很多人习惯把“解决”当作目标,却忘了“体会”本身才是道。有人问,既然要面对,那是不是意味着什么都不做,只是等?其实不然。对策并非全然无用,而是要知道轻重缓急、懂得呼吸节奏。譬如水流遇到石头,若一味冲撞,水花四溅,自己反而分散;若稍稍绕行,反倒能借势东流。人与问题的关系,也是如此。问题不是要立刻消灭的障碍,而是要学会与之共处的伙伴。它考验我们的耐性,也启发我们的创造力。仓促应对是恐惧的反映,从容应对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当心里真正顿悟时,会发现所谓问题与对策,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。对策若不合时宜,便是新的问题;问题若被观照清楚,本身也就是对策。譬如在棋局里,初学者每逢对手落子,便急忙回应,结果越下越乱;而棋力深厚的人,会静静端详全局,不必每步都急着出手,因为有些看似危机的地方,恰好是转机的伏笔。生活的棋盘亦如此,急于弥补反而毁了全局,懂得沉静,才能看见隐藏的出路。道家的“反者道之动”,正是在提醒:万事常常反转,矛盾里往往孕育答案。对策不是额外的“手段”,而是我们如何看待问题、如何与问题同在的方式。
所以说,最深的明理不在于寻找“完美”的对策,而在于让心先安静下来。心静了,问题就像茶叶落到水底,清澈可见,不再翻滚。此时的对策自然生发,如花开水上,随缘随时,不生滞碍。真正的智慧,是超越问题与对策的二元对立,看到它们原本就相互依存,原本就不曾分离。当我们能用这种眼光来看,心里自然会柔和,也自然会坚韧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南怀瑾《论语别裁》,中华书局1998年版。本书以平实语言讲解《论语》,其中对人情世故与处世之道的剖析,与“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”的主题极为契合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