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不可分割的整体性
2025-08-22

万事万物原来都是一个整体,只是我们常常忘了,所以才会苦恼。

人从早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,就已经落在分裂的幻象中:这边是“我”,那边是“世界”;这边是“亲近的”,那边是“陌生的”;这边是“喜欢的”,那边是“讨厌的”。于是,走路的时候脚步轻快或沉重,心情跟着天气起伏,话语在唇齿间生出褒贬。看似自然,其实是一种被割裂的生活。古人早就说过,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天地的展开不是对立,而是互为依存。若只执着于分,便会忘记合。忘记了合,便失去了那股让人安然的气息。生活原本不是拼拼凑凑的碎片,而是一条长河的流淌。我们在其间,不是旅客,而是河水自身。若能这样看,日常的繁杂就不会再是无谓的重负,而会成为自然合流的一部分。

可是,人习惯在言语里切割,在观念中分离。学业和玩耍分开,工作和家庭分开,心灵与身体分开,甚至自己与自己也常常彼此对立。于是,快乐时怕悲伤潜伏,悲伤时恨快乐远离。人与人之间也因这种分裂产生纷争,国与国之间因这种分裂生出战争。其实,所有这些裂缝,都只是心识的一道影子。佛典里说“诸法无我”,意思并不是否认自我,而是提醒我们,不要把这无常流动的现象执作固定的、孤立的存在。道家的话更简单,“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”,原来分的只是心,不是道。我们以为隔着,其实早已相连。

有时在菜市场看见老人挑选蔬菜,手指轻轻按压青菜叶,仿佛在与它对话;在公交车上看到小孩把一块糖分成两半,递给身边的朋友;在冬夜里听见风声穿过窗缝,恍然发现风和自己一呼一吸竟然契合。那一刻,心里会忽然松开——原来根本就没有“彼此”。生活提醒我们,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并不是深奥的哲学,而是最寻常的体会。只是我们走得太匆忙,忘记了低头看脚下的路,忘记了抬头看天上的云。

然而,若不曾亲身撞上痛苦,人很难懂得整体性的珍贵。分裂让人困惑,也让人反思。比如当亲人争吵,我们站在中间,不知道该帮谁;当身体生病,我们才想起身心本是一体;当时代动荡,人心浮动,我们才发现没有一个人能独善其身。痛苦像是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曾经的盲点。正是这些盲点,逼迫我们去寻找更深的答案。正如《易经》所言,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,逼到极处,才能翻转。于是,才会懂得所谓“不可分割”,其实就是“回到真实”。

顿悟往往在极平凡的瞬间到来。比如有一次雨天,我走在街头,伞下是我,伞外是雨。雨点落在伞面上,敲出节奏,像无数个小鼓在唱同一个调子。忽然觉得,伞内与伞外并不是分离的世界。雨声其实在提醒,自己也是雨的一部分。身体里的水分与天空的雨水,本就是一源。伞内外的区隔,原来只是心造。那一刻,心跳与雨声和合在一起,竟生出一种无边的安稳。原来整体性不在远方,就在呼吸之间。佛家常说“当下即是”,正是如此。

一旦看清楚,就好像黑夜里有人点了一盏灯。灯并不驱散黑暗,而是让黑暗与光明同在。我们才明白,整体性不是抹去差别,而是看见差别仍然是合一的。就像手指各不相同,却都是手的一部分。就像阴晴冷暖相替,却都在四季的圆环里。人和人有不同的性格,却都在生命的长河中彼此成就。原来不可分割,不是硬生生地把东西捆绑,而是认识到它们本就相连。所谓“合一”,不是把一切揉碎,而是让它们自在地在同一个天地里呼吸。

所以,当我们懂得整体性,就不会再那么执着于分裂的标签。遇见不同意见,不急着否定,因为它和我们的意见其实在互补;遇见困难,不急着排斥,因为它与顺利同在,正磨练我们的心志;遇见他人的痛苦,不再冷眼旁观,因为那痛苦也是整体的一部分,和我们自己息息相关。整体性的智慧,会让人少一点争斗,多一点温柔。会让人从自我的牢笼里走出来,知道原来“天下一家”,知道原来天地就是大身体,我们都是这身体里的细胞。

不可分割的整体性,不只是哲学命题,也不是宗教高谈,它其实就是日常的回归。当我们把自己放进天地,把心放进万物,就会发现原来生命从未孤单。风吹动树叶,我们也随之轻轻摇曳;雨落在屋檐,我们也跟着滴答;鸟飞过天空,我们的心也飞扬。与其说这是修行,不如说这是生活的本来面目。若能在日常一呼一吸中看见这份不可分割,就已经是在道中了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书籍:《庄子·齐物论》,可参见中华书局点校本《庄子》,郭庆藩集释版,内容深刻阐发“万物齐一”“不可分割”的智慧,值得一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