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绝对的内外
2025-08-22
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内,也没有绝对的外。
小时候,我们常常分不清楚,门里面叫家,门外面叫世界。可是慢慢长大,你会发现,那扇门本身就是最虚妄的界线。心若不安,再厚的墙也是风声四起;心若自在,再广的天地也是一席小屋。今天说“没有绝对的内外”,不是在玩玄虚的文字,而是要提醒人们:你以为的边界,其实只是心里的一道影子。
世人常讲内圣外王,读书修身是内,出仕立业是外;佛门里说观心修行是内,布施利人是外;道家说清静无为是内,顺应自然是外。可若真细看,哪有分得那么清楚?孔子讲“仁者爱人”,若心里不真切体会他人的痛苦,怎么会有仁?那一念仁心,既是内的修养,也是外的行动。庄子说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,那就是在告诉我们:所谓内外,不过是人的习惯分法。佛经中更讲到“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”,连世界本身都没有固定的相状,又何来绝对的里与外?
人为什么会执着内外呢?因为心里怕。怕丢掉属于自己的,怕碰见不属于自己的,于是划线,筑墙。你看街边的围墙,高楼的窗子,乃至我们说话里“这是我的事”“那是你的事”,都是同一件事的折射。可是墙筑得再高,风声雨声一样进来;窗子关得再紧,心里的孤独还是找上门。那一刻你才会明白,内外只是一个方便说法,并不是真实存在。
有一位朋友跟我讲过,她每天冥想的时候,总想着要把心静下来,闭上眼睛,不被外头的声音打扰。可是她越努力,越觉得烦躁。直到有一天,她突然听见窗外小鸟在叫,风吹树叶在响,她没有抗拒,只是跟着呼吸一起听,那一刻,她突然泪流满面。原来所谓打扰,原来就是心里想要分内分外;当她放下这个执念,才发现声音本来就是心的一部分。
这就是一个小小的顿悟。佛家讲“不二”,就是这个道理。不是要你去消灭“内”和“外”,而是要你看到它们根本是一体。就像水和波浪,波浪起伏,你说这是外的现象;水静无声,你说这是内的本质。可波浪哪里离得开水?水又何尝不依波浪显出自己?儒家也说“修己以安人”,你若真能安顿自己,自然能安顿别人;你若真能安顿别人,也是在安顿自己。
当你在生活里体会到这一点,你会发现很多冲突都会化开。夫妻吵架,不是非要分清是谁对谁错;孩子不听话,不是非要区分他是“外面学坏了”还是“家里没教好”;工作压力大,不是非要责怪老板的要求还是自己能力不足。你若不急着划界限,而是先把心放柔软,就会看见彼此的痛苦和需要都是相通的。那一刻,你会生出怜悯,也会生出力量。
明白了没有绝对的内外,就会知道修行不一定要山林独处,也不一定要庙宇坐禅。烧水做饭是修行,坐车挤地铁是修行,跟人交谈是修行,独自静坐也是修行。你心若分内外,再美的经文都成了外物;你心若不分内外,哪怕一句“早安”,都能照见无边光明。
所以,当我们说“没有绝对的内外”,其实是要劝人回到真实的生活里。不要总想着隔开,隔开自己和别人,隔开自己和世界,隔开内心和外境。道家说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自然里有无数的流转,白天黑夜,春夏秋冬,生死悲欢,可你仔细看,它们从来不是对立,而是互为因果,互相成就。你若明白这一点,你就能在最平常的地方,见到最不平常的真理。
说到底,内和外是人画的圈,圈里圈外都是空。你若执着圈,就被困住;你若忘了圈,就自由了。像孩子一样,笑着跑到风里,笑着跳进雨里,那时你会发现,天地之间,本来就没有内外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书籍:《庄子·齐物论》,中华书局2006年版,郭庆藩集释。此篇专论万物齐一,正可与“没有绝对的内外”相参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