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方向找不对,努力也白费!内卷时代如何破局?
2025-08-22

B站UP主:才疏学浅的才浅

B站UP主:老师好我是何同学

视频号UP主:所长林超

这几位优秀的自媒体作者,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:

他们在创作时都有几个相同的特质:

1.他们选择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主题,所以创作时都非常投入、乐在其中;

2.他们会充分地运用自己的学识和思想为作品赋能,并尽可能结合巨大的社会需求和痛点;

3.他们都愿意花很多时间和心力去打磨作品,并让作品的质量尽可能达到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水平。

写文章的人,若真心喜欢所写的东西,便能写得像呼吸一样自然。

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创作,并且让作品在世间流传,不只是因为才华,而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与自己心意相契合的领域。他们写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,所以不觉得辛苦,反而觉得像在玩耍,像孩童在田野里追逐蝴蝶一样欢喜。兴趣是一股无形的力,就像《道德经》里说的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当一个人顺应了自己内心真正的自然之处,他就不会觉得费力,反而能在不断流转的时光里积累起深厚的力量。若是勉强去做自己无心的事,再华丽的技艺也会枯萎。孔子在《论语》里说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,意思正是这样,兴趣比知识更能长久,而乐趣又比兴趣更能滋养人心。真正投入的人,是在喜乐中不断生发的。

然而单有兴趣还不够。若只是自我沉溺,作品再精巧,也难以触动人心。那些真正能留下痕迹的创作者,他们在作品里注入的不只是技艺,而是生命中沉淀的学问与思想。他们读过书,走过路,受过伤,也得过甜,这一切积累都化作作品里的血脉和骨骼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能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痛点,社会的需要,众人的渴望。他们不闭门造车,而是让自己的思考与世间万象相互呼应。这恰似佛家所说的“悲智双运”,既有智慧去观照本质,也有慈悲去回应人间。作品因此不只是个人的抒怀,而是人类共同的呼吸。人心渴望被理解,渴望被疗愈,所以当创作者把自己的学识和思想放进作品里,又刚好触碰到读者的伤口或期待,那种共鸣便像在黑夜里点燃了一盏灯。

即便如此,若是没有打磨,作品也会像未经火候的陶器,容易破裂。那些被记住的人,他们都有耐心去反复推敲,愿意在时光里一次次打掉、重来、修补、雕琢,把作品的形态尽量做到自己当下所能做到的最好。这份耐心与笃定,就像是修行者每天敲木鱼、打坐、诵经,看似重复,实则每一回都更深一层。佛家常说“精进”,并不是拼命,而是不断地回到正念,把心安放在当下,把事情做到不留遗憾。古人讲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其实也在说同一件事:好的作品,离不开反复磨炼。那是一种心力的淬炼,是与自己较劲,也是与岁月和解。

我在这里写下这些,并不是要歌颂谁,而是想点亮一个明白:创作的根本不是为了炫耀,不是为了迎合,而是为了成全自己与世界的对话。为什么当下需要这样说?因为如今的人容易焦虑,急于求成,喜欢立竿见影的成果,却忘了任何值得珍惜的东西都需要耐心与热爱去孕育。人们常常被外在的喧嚣拉走,却忘了停下脚步问一问自己: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?我愿意为之沉下心、花心力去成就的是什么?一旦问清楚了,再去走,就不会迷乱。

真正的顿悟不在山巅,也不在书卷,而在一呼一吸之间。兴趣让我们不觉疲倦,学识让我们不流于浅薄,磨练让我们不至敷衍。这三者一旦合一,作品便不仅是作品,而是心灵的化身,是时光的见证,是众生的共鸣。《易经》里说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创作者的坚韧正是如此;又说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,创作者的心怀亦当如此。若能以天地为师,顺应自然,悲智同修,那么写作与创作,便不只是个人技艺,而是道的流转,是术的体现。

走到这里,也许有人会问:这是否太高远?其实一点也不。你看孩子搭积木,他会一遍遍拆开再重建,因为他喜欢。你看农人种田,他会耐心除草、浇水、等候,因为他知道秋天的收成来自春夏的用心。你再看一位匠人雕木,他明白木头有自己的性子,所以要顺势而为,不可急躁。这些都是道理,都是智慧。创作不过是生活的另一种形态,只要心意真切,作品自然生香。

当我们明白了这些,再回头看那些伟大的作品,就会发现它们之所以能触动心弦,不是因为作者有多么神秘,而是因为他们在做的事,恰好是人间最简单、最本真的事:把热爱的东西做到极致,把心中想说的讲清楚,把对世界的回应落在笔端。道家讲“至简”,佛家讲“无为”,儒家讲“诚意”,其实都在提醒我们:大道至简,真心无价。

所以今日写下这些话,只愿提醒有缘人:找到你心里的热爱,把它与世界连接,再愿意用心去打磨,你的作品就会成为你修行的一部分。那时你会发现,创作不再只是输出,而是一种修心;作品不只是留给别人看的,而是你自己与天地对话的印记。若能如此,那么你就是在修道,你的作品就是你的法器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村上春树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(南海出版公司,2009年)。这本书里,村上以跑步为修行,比照写作为生命的磨炼,讲述兴趣、坚持与自我打磨之间的深意,与本文所谈极为相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