尽可能产出让自己满意的、在三五年之后再看依然有价值的、能让人能眼前一亮、豁然开朗的东西
2025-08-24
真正值得留下来的东西,是几年后依旧能点亮人心的光。
人活在当下,最容易的就是迎合眼前,追逐即时的掌声和短暂的热闹。但这种热闹往往像烟花,一瞬间耀眼,随即散尽,不留余痕。与之相比,那些让人三五年之后再读仍能心头一震、眼睛一亮的作品,那些依旧能带来清凉和光明的东西,才是真正有分量的价值。要做到这一点,需要的不只是技巧,更是心力与定力的积淀。它要求创作者面对自己,问清楚:“我愿意把这东西放到未来的时光里让它自证吗?”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就是道在其中。正如《易经》所说,“君子以厚德载物”,厚德就是把心力埋进土壤,让时间来见证果实的坚实,而不是急于展示一片尚未成熟的叶子。
要产出这样的作品,不可能靠一时的兴奋,更不可能靠抄袭拼凑。它需要我们把心安定下来,把精神聚拢,把琐碎的时间化成涓涓细流,一点点汇聚成江河。道家说“大器晚成”,大器并不是迟钝,而是它需要足够长的岁月来打磨。佛家亦说“修百劫,方得果”,没有长期的修持,就不会有真正的圆满。三五年之后依旧闪亮的东西,必然来自持久的耕耘。它们不会轻易取悦当下的眼光,却会在悄无声息中沉淀出质感。正像孔子在《论语》中说:“质胜文则野,文胜质则史,文质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意思是,质与文要互相涵养,才有生命力。一个能存活多年的作品,必定兼具质与文,既有骨骼的坚实,也有血肉的润泽。
然而真正的顿悟不在于技巧的积累,而在于认清价值与功利之间的差别。人常常问:怎样写,怎样做,才能让别人喜欢?可是喜欢是短暂的,价值却是长远的。佛家讲“诸行无常”,今天的热闹不等于明天的认可,唯有能直指人心的东西,才能跨越无常的浪潮。作品的价值,不在于一时的点击量,而在于它能否在心里留下“啊,原来如此”的清明。道家所言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其实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追逐虚妄的标准,而要顺应生命的真实。若能让作品成为承载自己心性的器皿,让它自然流露,那它自会具备穿透岁月的力量。真正的“一亮”,不在眼前,而在未来的那一刻,当别人翻开它,忽然心头开朗。
明理之后,我们才会发现,创作与做人其实是一体的。一个人若习惯只图眼前利益,他的人生就会像速食品,填一时的饱,却缺乏长久的滋养。若一个人愿意把时间和心力放在积淀上,愿意等待,愿意耐心地打磨,那么他的作品、他的为人都会留下余香。三五年之后,回过头看,那些作品就像老酒一样,越放越醇,越久越真。正所谓《大学》里讲的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能留下来的,不是喧嚣的声音,而是沉静的明德。能使人开朗的,不是炫目的技巧,而是至善的真实。于是我们明白了,所谓创作的意义,不是取悦当下,而是点亮未来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书籍:《存在与时间》(Being and Time),作者:马丁·海德格尔(Martin Heidegger),Harper Perennial Modern Thought 出版。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,它探讨了存在的本质与时间的深度关系,提醒人们追求穿越岁月而仍有价值的思考与创造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