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怎样在身体体弱多病时仍旧心力强?
2025-08-24

身体虚弱时心力依然能强,因为心的力量不被肉身限制。

人活在世间,谁都盼着身体健健康康,可是身体就像季节,有时春风和煦,有时风雨交加。体弱多病时,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,日子一天天沉重,心情也容易随之低落。然而,真正能让一个人继续走下去的,不只是手脚的力气,而是心里的火种。火种若在,哪怕柴少,也能微微燃烧,照亮黑暗。火种若灭,就算木柴成堆,也只是一堆冰冷的枯枝。这个火种,就是心力。

易经说“困于石,据于蒺藜,入于其宫,不见其妻,凶”,讲的是人在困境中若执念太重,便会更加受困。但易经同时又说“困亨,贞大人吉,以刚中也”,意思是困境里若能守住中正,反而能生出新的通达。身体虚弱,就是困境。但心若能守住,不随病痛而乱,反而能在弱中见强,在病中见明。道家强调“柔弱胜刚强”,草木虽软,却能在风雨中生存。身体虚弱的人,正好可以从柔里见强,从静里生力。佛家讲“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”,身体本来就是无常之物,今天强,明天弱,不必执着。真正属于你的,是能观照这一切的那份心。

很多时候,病痛本身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心因病而衰败。人若时刻想着“我不行了,我没用了”,那么心就先倒下了。心倒下了,身体再怎么调养,也很难恢复。可是,若身体再弱,心依旧能挺立,那病反而变成了修炼的道场。有人说“心是一面鼓,身体是一只舟”,舟有裂痕,仍能靠鼓声振奋前行。心就是这样的鼓,它能让你在虚弱里还感到力量。

承接着来说,体弱时如何养心力呢?首先是接纳。身体有病,就像天有雨雪,这是自然的事。你若抗拒,只会增加痛苦;你若接纳,便会少一半挣扎。就像老子说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,祸与福互相依存。病痛是祸,但它也能逼你放下多余的欲望,看清生命的轻重。一个身体虚弱的人,若懂得顺应,反而比身体强壮却心浮气躁的人更接近道。其次是简化。身体不堪负担,心也不要背太多东西。少一些妄想,少一些比较,把日子过得简单干净,心力自然能保存。佛家说“少欲知足”,知足的人,哪怕身处病中,也能安宁自在。

顿悟往往在最难之时。病中的人,一呼一吸都能觉察到无常。昨天还以为轻松的动作,今天竟变得艰难;昨天还觉得理所当然的健康,今天才明白是珍宝。就在这一刻,心忽然醒了:身体强弱都不可靠,唯有心不倒,生命才不会塌。于是明白了,心力不是和身体对抗,而是和身体共处。心力不是要压过病痛,而是要在病痛里安安稳稳地站着。像一棵树,枝叶枯萎了,但根还在。根深,就等来年春风再生。

佛陀在《法华经》里说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。心若清明自在,就算身体衰败,也是圆满。孔子在《论语》里说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,一个人若志向在道上,即使身体限制,也不妨心的展开。心力不是肉身的附庸,而是灵性的呼吸。真正的强,是在虚弱里不放弃在场,不放弃觉察,不放弃爱。那一瞬间,你会发现,身体的病痛好像变轻了,因为心已经变重,能担得起。

最后要明白,心力和身体本不是对立的。身体弱,可以让心更柔软;心力强,可以安慰身体。它们不是敌人,而是伙伴。身体是一条河,心是一座桥。河若水浅,桥也仍旧能通行。桥若稳固,即便水湍急,也能安然渡过。生活里,身体的病不必成为拖累,而可以成为提醒。它提醒我们慢一点,提醒我们爱惜自己,提醒我们专注心中不灭的光。

所以,身体再虚弱,也能心力如常。心若如松柏,经冬不凋;心若如炉火,虽弱不灭。生命之所以有重量,不在于能跑多快,能举多重,而在于哪怕在病中,你也能守住心的方向。那就是道在你身上最真实的显现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阅读:《禅者的初心》(Zen Mind, Beginner’s Mind),作者铃木俊隆(Shunryu Suzuki),英文原版由Weatherhill出版社1970年出版,后被广泛译介。这本书用简洁平实的话语揭示如何在日常、在病弱甚至困境中,仍能保持清净心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