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心宁静vs矛盾无处不在,看起来冲突,实则统一
2025-08-24
问:
灵性都喜欢说平静,而毛泽东说矛盾存在于一切,那矛盾和平静不就冲突了吗
冲突什么呢?宁静就是止息你的所有念头、分别、执着,得定,于是有宁静的身心感知,是你身体的一种存在状态。
矛盾论的矛盾本质就是易经的阴阳,就是人分别出来的二元对立的两端,是普遍存在的,只要人不停止分别。
换句话说,矛盾就是人道的存在本质。而宁静是要你彻底超越这个二元对立。也就是说毛主席的矛盾论说的是人间事儿,灵性的宁静说的是超越人道甚至超越六道之后的存在状态。
答:
人心想要安静,可世事偏偏总是有矛盾。
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奇怪:一边是灵修里常常说的宁静,教人放下念头,不再分别;另一边是毛泽东在《矛盾论》里说的矛盾无处不在,事物总是对立统一。看起来这两种说法像是打架,一个要止息,一个要承认冲突。但如果我们细细体会,就会发现它们其实说的不是同一个层面,一个是人间的道理,一个是超越人间的境界。
人活在世间,必然落在对立中。白天与黑夜,生与死,亲近与疏远,喜欢与厌恶。正如《易经》说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阴阳的循环,是天地的根本。毛泽东讲矛盾,正是说这种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方式,你无法逃避,只能正面理解、运用、转化。这是立身处世的学问。可灵性的宁静,却不在这个框架里。佛经里常说“止观”,止者,止息妄念;观者,观照自性。当心不再追逐分别,矛盾就好像落到水面上的涟漪,被风吹起,但水的本性始终澄澈。宁静,不是否认矛盾,而是穿透矛盾,看到那背后不生不灭的根源。
换句话说,矛盾属于人道,是六道之中的必然法则。你只要在世间打拼,就绕不过它。宁静则是让你走出这个法则,进入更深的存在状态。它好比一个人正在吵闹的集市中,耳边喧哗不断,可他忽然觉醒,原来这喧哗只是声波,自己内心可以不被裹挟。矛盾与宁静不是互相排斥,而是分属两个境界。
人常常会把两者混为一谈,所以会纠结。其实若不先承认矛盾,就谈不上宁静。因为你若不看清矛盾,就会以为逃避就是宁静;那不过是压抑,是麻木,不是真正的心安。真正的宁静,是经过了对矛盾的看见、接纳、穿透之后的释然。正如《庄子》所说:“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。”当你不再执着二元的分裂时,才会真正明白,矛盾原本也是道的一部分。
这样回头看,毛泽东讲矛盾,是提醒我们在世间做事不要幻想圆滑无缺,总要在对立中寻找解决之道。灵修讲宁静,是教我们不要停留在对立的表面,要走到对立背后的“一”,那才是根源。两者并不冲突,反而互相成全。世间行走,需要洞察矛盾;心灵安住,需要回归宁静。看似两条路,其实是同一条路的前后两个层次。
所以当下写下这些,是为了提醒人们:不要急于追求一种抽象的“平静”,更不要以为矛盾是坏事。矛盾是必然的,平静是可能的。矛盾让我们在尘世中学习,平静让我们在内心里归根。只要愿意向内观照,就能在矛盾纷争之中,培育一份不动摇的宁静。正所谓“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”,当你体会到这一点,你就不会再问二者是否冲突,而是会微笑着看见,它们其实早已合一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阅读:《庄子·齐物论》,在中华书局《庄子集释》中有校勘本,亦有中英文对照版(Burton Watson 英译《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》,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出版)。这是全球范围内最有名的庄子译本之一,能帮助读者更深入体会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