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想迎合读者,我就想写写我想表达的;二者具有统一性吗?有的
2025-08-24
问:
我不想迎合读者,我就想写写我想表达的;
其实我认为最深的迎合自己,就是迎合读者;最深切的迎合读者,其实就是响应自己的灵魂。内外一体的,误差不别的。若是二者产生断裂,就不可能是真的迎合了自己,表达了自己,触达了自己的本质。
比如记录自己的流水账,能解决自己的本质问题吗?不能。
比如记录自己的情绪,真的就触达了自己情绪的本质了吗?不是。
否则怎么可能引不起他人共鸣?
人跟人的生命底层共鸣是相通的。
答:
真正的表达不是迎合谁,而是内外合一,心口如一。
很多人写东西时,总会陷入一个矛盾:到底是写给别人看,还是写给自己看?写给别人,就怕失真;写给自己,又怕孤独。于是有人选择流水账式的记录,觉得这样忠于自己,却发现写来写去,除了宣泄,没有触动;也有人单纯写情绪,觉得这样能直白呈现心意,却发现很快枯竭,不仅别人读不懂,自己过后再看,也未必看懂当时的自己。为什么?因为这样的写作没有触及心的深层,只停在表面。心若没有透亮,文字便无法通达。佛家讲“诸法因缘生”,你与别人的心原本相通,只要你触到自己灵魂深处,必然也触到别人生命的根。若只是绕在枝叶里,既不见自己,也不见他人。
《易经》说“同人于野,亨”,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能在开阔之地相会,就能顺畅。表达也是如此,当你真诚面对自己,表达的自然是共通的。你以为写给自己,其实就是写给别人;你以为写给别人,其实就是在完成自我的对话。道家说“天地与我并生,而万物与我为一”,本来就没有二。自我与读者,是一体的两面。若你写出来的东西,自己都不感动,就不可能打动别人;若你真写到了心的根源,别人也会在字里行间看见自己的影子。
可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能做到内外合一?因为他们害怕。怕写给别人看时,会暴露自己;怕写给自己看时,会无足轻重。结果总想找一个中间点,却失去了真正的中心。《大学》里说“诚者,天之道也;思诚者,人之道也。”表达若缺了“诚”,无论形式再华丽,也只是空壳。真正的诚,不是情绪的堆砌,而是灵魂的呼吸。你若能让每一句话从心里冒出来,而不是从头脑里挤出来,那就是诚。诚之至处,自然与人相应。
顿悟的时候,你会发现迎合与否,本来就不是两个概念。你迎合自己,就是真实;你真实,就必然能迎合别人。所谓“迎合”,其实只是语言上的执着。佛家讲“不二法门”,意思是看似对立的,其实本来就是一体。就像水与波,波是水,水也是波。你写作时,若心分为两段:一段写给自己,一段写给别人,那必然是断裂;但你若一心一意,只是写下灵魂的流动,那么别人看到时,就会说:“这写的不就是我吗?”因为人心的本质相通,差别只在表象。
这一点在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。你讲一件小事,若只是流水账,没有穿透,就算记录了细节,别人也读不下去,因为他们看不见自己的影子;但如果你在那件小事里看到了生命的根本,比如“原来渴望被理解的心是一样的”“原来失落的心情背后都是一种孤单”,那别人就会动容。你触达自己心底最深的感受时,正是在触达别人。庄子说“大知闲闲,小知间间”,小知的人只能记录碎片,大知的人却能从细节看见全貌。写作就是这样,大知不在于宏大的题材,而在于能否透过小事见本心。
明理之时,你会笑出来。原来不必纠结是写给自己还是写给别人,因为两者本就没有分别。你只需要写出真实,写出深刻,写出你灵魂里那个最清亮的声音。那声音出来了,不论读不读,已是圆满;有人读到,自然相应,那是缘。孔子说“仁者,人也”,仁心就是能与他人合一。写作若能做到“仁”,那就是内外无间。
所以,不要害怕迎合,也不要刻意拒绝迎合。你要做的,就是写下那份不加修饰的灵魂,看见你自己的同时,也让别人看见自己。到最后你会发现,这不是什么技巧,而是回归本心。正因为本心透明,所以彼此相通。真正的迎合,就是无所迎合;真正的表达,就是无所阻隔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阅读:《瓦尔登湖》(Walden),作者亨利·戴维·梭罗(Henry David Thoreau),最早于1854年出版,哈佛大学出版社与企鹅经典系列均有可靠版本。这本书既是梭罗与自己灵魂的对话,也是与世人共鸣的写作典范,展现了如何在自我表达中达到与他人心灵的深切相应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