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那些阅读量确实高,但你不觉得很没劲么?是你自己没劲而已
2025-08-24
写那些阅读量确实高,但你不觉得很没劲么?
为什么会高?因为打中了人心。这就是民心,民心所向。
民心不重要吗?政治人物没有民心何以立足?
生意人没有民心,何以做成品牌、赚到钱?
作家没有民心,何以成为知名作家?
获得民心,本身就是一种劲。而此处评价其为没劲儿,是一种酸葡萄心理,自己做不到别人做到了,妒嫉。
孤芳自赏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,唯有深入人民大众心的作品才能流传千古。
写得让人都愿意看,不是没劲,而是抓住了民心。
我们常常羡慕或者轻视那些阅读量很高的文章,觉得它们迎合大众,缺乏深度。但为什么会高?为什么千万人愿意点开?答案只有一个:打中了人心。人心本就是一股浩浩汤汤的力量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政治家若失去民心,哪怕位高权重,也立不住;商人若没了民心,再好的产品也难以长久;作家若不触达民心,文章再华丽,也不过是孤芳自赏。阅读量高,本身就是一种证据:那里面承载着人心的共鸣。若心中酸涩,评价它“没劲”,那只是因为自己没能做到。酸葡萄心理,遮住了眼睛,却遮不住事实。
《易经》有言: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”文章是人文,是与人心的交织。你若轻视民心,写出的东西再高妙,也只是独自欣赏,难以化育天下。真正的文章,要像春风,润物无声,要像流水,穿石不息。庄子说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”,真正的力量不在自我陶醉,而在与万物同振。同理,文章的生命力,不在于作者一厢情愿,而在于是否引起共鸣。儒家讲“民为邦本”,若离开民心,再伟大的志向也不过是空谈。文章也是如此,若不能扎进大众的心田,就没有根,便不能生长。
很多时候,我们把“深度”与“传播”对立起来,以为走入人心的必然浅薄,以为高深的东西必然孤独。其实这只是心的偏见。《大学》说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所谓“亲民”,就是让光明照进大众心中,而不是孤立在高处。佛家也讲“方便法门”,菩萨度人,并不是讲玄妙高深的理,而是借众生能懂的语言。若大众关注情绪,就以情绪入道;若大众关注故事,就以故事传法。只要根基是真,传播就是缘。传播并不等于浅薄,反而是道之所依。《道德经》讲“上善若水”,水之所以大,不是因为它孤立,而是因为它流入万家,滋养一切。文章若能走进大众,就是水,不是孤石。
顿悟的一刻,是明白真正的劲在哪里。劲不在于自我欣赏的孤高,而在于汇聚民心的回响。民心,是最难伪造的东西。人们可能一时被噱头吸引,但若没有真实触动,很快便会散去。唯有触及生命共性,文章才能长久流传。《诗经》三百篇,多写男女之情、田野之事,却千古不衰,因为它写的是人心最真最普遍的感受。《红楼梦》写儿女情长、家族荣衰,但至今仍被读,因为那里面有生命底层的悲喜。民心不是低俗,民心是根本。你若真写到民心,就触到生命的共鸣。顿悟即是看见:流传千古的作品,恰恰是最深入人心的作品。
明理之时,你会释然。孤芳自赏的文字,纵然有才情,也不过一瞬。唯有深入民心的文字,才有生命力。不是因为它迎合,而是因为它照见了人心。民心就是道的回声。你若轻视它,就是轻视道。真正的写作,不是写给自己玩味,而是心与心的交汇。心与民心合,则文自有劲。文之劲,不在辞藻,而在民心的力量。不必妒嫉,不必轻视,能写到人心深处,就是道的显现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阅读:《诗经》,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,孔子称其为“思无邪”。由毛亨传注的《毛诗》及朱熹《诗集传》最为流行。它能流传两千多年,正因它写进了民心的喜怒哀乐,是最能说明“作品唯有深入人心才能流传”的例证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