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所谓的爆款套路,其实很低级…破这个错误认知
2025-08-24
那些所谓的爆款套路,其实很低级…
这正如评价刀郎的歌是农民的歌,土里土气的一样。
都是庙堂的先生们不接地气的一种傲慢姿态。
真正的好作品、为民众喜闻乐见的,就是低到尘埃里。
这种低不显得作者低级,相反是因为作者有大智慧,懂道德经的“上善若水,水利万物而不争”。
真正能走进人心的作品,往往低到尘埃里,却有着最高的光。
很多人看不起所谓的爆款套路,觉得它浅薄、低级,好像只是迎合大众的欲望,毫无格调。可若真从修行和道的眼光去看,就会发现这种评价本身是一种傲慢。就像有人说刀郎的歌是“农民的歌”,土气、俗气,不登大雅之堂。可是你看,多少普通人,唱着他歌里的故事流泪,多少心酸的生命,从中得到慰藉。庙堂上的先生们自以为高雅,却不知他们所谓的高雅脱离了地气,就像浮云遮天,不见江河。真正的作品,若要有生命力,就必须流入大众,必须被人喜闻乐见。它“低”,并不意味着创作者低下,而是因为创作者懂得《道德经》说的“上善若水”。水能利万物而不争,水能流到最卑下的地方,却成就了最高的滋养。真正的大智慧,不是高高在上,而是能放低自己,融入人心。
《易经》有言:“谦,亨,君子有终。”谦者,低也。能低,方能亨通。文章、歌曲、作品若能放低姿态,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,才可能真正长久。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作品,哪一件不是这样?《诗经》里写田野婚嫁、采桑劳作;《西游记》里的妖魔鬼怪、诙谐对白;唐诗宋词里写的也是日月风霜、离愁别绪。它们被人记住,不是因为故作高深,而是因为接地气,因为写的就是人心最深处的共同感受。孔子说“诗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”,这些功能都不是孤芳自赏,而是与民心同声相应。倘若一味自我陶醉,脱离了众生,那不过是自说自话。作品若无民心,就没有根基,就像浮萍,终将漂散。
很多时候,我们容易误解“高”和“低”。高,被认为是格调,是学问,是深刻;低,被认为是浅薄,是俗气,是媚俗。但《中庸》讲:“至诚之道,可以前知。”真正的至诚,不分高低,只在能否触及生命的实相。佛家说“菩萨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”,众生所关心的,就是菩萨说法的切入点。若大众关心柴米油盐,就在柴米油盐里讲佛法;若大众关心爱情生死,就在爱情生死里讲无常与因缘。这不是降低,而是大慈悲。道家说“大巧若拙”,真正的大智慧,往往表现得最朴素。你看到的低,恰是最高。顿悟就在于明白:高和低不再是对立,而是本为一体。
当你看到一首歌在田间地头被传唱,当你看到一篇文章被万千人转发,当你看到一句话让人心头一暖,别急着评价它“低级”。那里面可能恰恰藏着真正的道。佛陀讲“法门无量,誓愿学”,没有哪一种表达不可以是法门。若能度人,低也成高。真正浅薄的,不是迎合,而是空虚。若文字只是表演,只有套路,没有真心,那才是真的低级。但若文字是发自真心的安顿,哪怕语言朴素,也能点亮千万人心。就像清水,平淡无味,却能解最深的渴。人心的渴望,并不在高深,而在真实。
所以,别再轻视那些“低”的作品。真正的修行,是懂得低的力量。上善若水,低到最卑,却润泽一切。大智慧的人,往往用最普通的语言,说最深的道理;用最简单的旋律,唱最真的人心。庙堂的先生们若不懂这一点,便只是自我圈子里的自赏。作品之所以能流传,不是因为它高,而是因为它广,因为它深深扎入了大众的生命。真正的创作,若想有生命力,不是追求高高在上的孤绝,而是要敢于“低到尘埃”,在尘埃里开花,在人心里长久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阅读:《道德经》,老子著,中华书局出版(ISBN: 9787101014679)。其中“上善若水”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”等篇章,正是理解“低处的大智慧”的根本所在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