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千百惠:歌手的生命和作品的永生
2025-08-24

人走了,歌却还在等我们。

每当一位歌手离开,人们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写一堆大道理,而是把一首熟歌重新点亮,像在黑夜里把屋檐下的灯泡拧紧。评论里常常有人说“童年回忆还在”,这句话朴素得不能再朴素,却把事情的骨头说出来了:人身像树叶,会落;歌像树根,会抓住土。声音过去就是过去的气波,抓不住,可它一旦被录进磁带、黑胶、数字文件,就能反复被唤醒;更重要的是,它被装进了人的身心里,成了会生息、会结伴的“心灵资产”。资产的好处不是“占有”,而是“生息”——你十五岁时听它是安慰,三十岁听它是提醒,五十岁听它是和解。一次次复利,越存越厚,越老越香。《诗经》里说“可以兴,可以观,可以群,可以怨”,古人早知道,歌不是摆设,是活的器物,能把心兴起来,也能让人群聚在一处,怨而有节。我们贴歌、点歌、跟唱,表面是在纪念一位离去者,实则是在为自己“修屋顶”:屋内有风雨,屋外有风雨,歌把瓦片一片一片铺好,让屋里的人有处可躲,有话可说,有泪可落。道家言“上善若水”,水不抢高处,歌也不抢高论,它只顺着人的缝隙渗进去,把干裂之处慢慢润开。

如果把镜头拉远,歌手离开之后,作品怎样继续活在社会里?先是家庭的微小通道。一台旧收音机,一盒起霉的磁带,一个会唱副歌的长辈,就是最简陋却最可靠的“文化传送带”。孩子不懂什么流派,也不计较年代,只要奶奶炒菜时哼两句,他的身体就记住了。其后是公共空间的温和扩散。出租车的音箱、巷口咖啡店的歌单、短视频里不经意的BGM,都在帮我们把一首老歌“温着温着”,从个人记忆抬到公共记忆。再往上,是技术平台的长尾逻辑:流媒体让一首歌不再“下架于时间”,你想听,它就在;你忘了,它也在。可是,真正托住“永生”的不是硬件,而是人心。硬件让它“可得”,人心让它“可住”。倘若没有日常的使用、节日的点名、聚会的合唱,再强的算法也只是堆数据。社会学的语言会说:作品从私人消费品变成了群体的“象征资本”,谁都能拿出来用一下,说一句“这就是我们”。易经的同人卦说“同人于野,亨;利涉大川”,意思是要在开阔处相遇,在大水上互助。歌恰是那片“野”,不设门槛,不问出身;也是那条“川”,你用它来渡我,我也用它来渡你。于是,“人走了,但歌留下来”不再是一句安慰,而是一套社会的日常机制:我们借歌彼此看得见,也借歌彼此不至于失散。

真正的转机在心上。何谓不朽?若把“不朽”理解成肉身不坏,那是妄念;若理解成意义不断被续写,那就落地了。佛家说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。色,不只是颜色,是一切有形之法,声音亦在其内。你说录音、唱片、声波,都是“色”,来则有声,去则无踪,本性无住,故曰“空”。可也正因为它“空”,它才能被无数人的呼吸再次召来,空中起色,色归于空,来来去去,生生不息。人逝了,愿未必逝;愿寄在歌里,歌寄在我们身上。我们在夜班车里、在病房楼下、在远方的出租屋里,轻轻地把那段旋律放出来,其实就是在让一份愿望继续发光。道家说“柔弱胜刚强”,柔不是软弱,是能穿墙走缝。歌的柔,就是它能绕开争论、绕开标签、绕开成见,直抵一个人在最疲惫处的那口气。你说这是“永生”吗?它不像碑那样站着不动,它像水那样动着不坏:遇到高处就绕,遇到低处就蓄,遇到火就蒸一会儿,遇到寒就结一层冰,形形色色,终究还是水。歌手的生命有限,作品的生命也有限;但作品和人的来往、人与人的接力,却能把有限连成近乎无限。有人把这一刻叫“精神安葬”:把一个人的光妥当交给众人保管,让光在许多日常缝里继续照。也有人更愿意叫“活着的祭”,因为它不是一次性仪式,而是许多随手、随时、随地的小动作:今天在厨房,明天在路上,后天在朋友家饭桌边,歌从不高调,却一直在场。

说到明处,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份“永生”?第一,不要把它当神奇,把它当日常。别把歌捧到天上,也别把它压到地上,让它像米饭一样进屋;想吃时盛一碗,不想吃时收起来。第二,不要只求“听过”,更要学会“唱过”。“听”是被动的,“唱”是把它借到自己身上。你哼出来的一刻,作品不再只是别人的,它多了一条你的血脉。第三,不要只把它当回忆,更要把它当规矩。规矩不是板着脸的教条,是知道“到了难处,歌能把我带回中间”。儒家讲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,中和不是温吞,是在高低之间把杆子扶正。你焦躁时放一遍,你骄傲时也放一遍,歌帮你把心拉回中线。第四,不要只顾一个人,更要顾一群人。你会唱,教孩子也会;你会听,带父母也听。作品的“永续”,靠的就是这种不声不响的传递。最后,别去追究“它是不是最伟大”,只问“它是不是对你有用”。伟大是别人的评语,有用才是你的根基。我们不必每次都把它听成眼泪,也可以把它听成饭香、风声、脚步声,把它听成“今天也还是要好好过”的底气。到那时,你会发现,“人走了,但歌留下来”的意思,其实很简单:留下来,不是为了停在原地,而是为了继续同行。歌走在前面,灯在侧面,人跟在后面,四季轮换,日子起落,我们在它的陪伴里,学会了走远,也学会了走稳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

推荐阅读:Daniel J. Levitin, 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: The Science of a Human Obsession,New York: Dutton, 2006;Plume 平装版 2007,ISBN 978-0452288522。该书以神经科学与心理学阐释音乐如何储存并唤起记忆、调节情绪与社群连结,是理解“人走歌在”的经典通识著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