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:那些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人,抠抠搜搜一辈子反而过得不好;而那些越过越好的人,都舍得为自己花钱
2025-08-24
不舍得为自己花钱,其实是对生命最大的亏待。
我常常看到一些人,日子过得紧紧巴巴,舍不得吃好的,舍不得穿好的,买什么都要精打细算到极致,好像只要把钱攥得足够紧,未来就能更稳妥。可是现实并非如此,他们一辈子小心翼翼,反而越过越苦。与此同时,另一些人却敢于为自己花钱,舍得在吃穿上投资,舍得买一份舒适感,舍得犒赏自己的辛劳,结果生活一天天舒展开来,事业、心情、人际关系也都越走越顺。为什么会这样?这背后的秘密,恰恰藏在“舍得”二字里。
《道德经》有云:“将欲取之,必先予之。”钱财也一样,你越舍得流动,它越能生生不息。若是一味紧捂,钱就像被堵住的水,死水一潭,最终腐坏。舍得花钱,不是奢靡,而是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。佛家讲“布施”,并不只是施舍给别人,也是施舍给自己。对自己吝啬,等于断绝了内心的滋养;对自己宽厚,反而生出更多力量去面对生活。这就是为什么舍得为自己花钱的人,往往活得更自在,也更长远。
生活中有太多人误解了“吃苦”。以为吃得越苦,人生越有意义。可是《中庸》早已点明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”极端的苦行并不会带来和谐,反而让人失衡。你若强迫自己一辈子抠抠搜搜,日子就像枯树,少了水分与养分,只剩下硬邦邦的枝干。真正的智慧,不是用苦难换未来,而是让当下有温度,让自己和身边人都能安顿。
有一位母亲,为了让女儿体会生活艰辛,特意买了无座火车票,让孩子蹲在行李箱上吃泡面。她说:“我吃过的苦,她也得感受一下。”可是孩子真正感受到的是什么呢?不是坚强,而是委屈与不配得感。等她长大,花钱买喜欢的东西时,潜意识会冒出愧疚,觉得自己不配享受。这就是吝于对自己好一点的后果:不仅拖垮了自己,还无形中压垮了下一代。
佛经说:“众生皆有佛性。”既然人人本自具足,那为什么要把自己困在“配不配得”的小框框里?配得上,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资格。生活的小确幸,不在于奢华,而在于对自己不吝啬。买一束花点亮房间,泡一次热水澡安抚心灵,换一双舒适的鞋让自己走得稳健,这些点滴的花销,都是在告诉自己:“我值得。”
从易经的角度来看,钱不过是一种“气”。气要流动,财也要流动。流动中才有变化,有生机,有新的可能。一个只会攒、不舍得用的人,就像堵住了自己的命运之河,结果是越省越窄,越抠越穷。相反,那些舍得为自己投资的人,买的是成长,换的是舞台,得的是未来。舍得花钱买学习机会,眼界就开阔;舍得花钱买健康,生命就长久;舍得花钱买舒适,心境就清朗。这种舍得,本质上不是消费,而是培育未来。
人活一世,委屈自己是最没意义的修行。《论语》说:“君子不器。”意思是君子不是一件冷冰冰的器物,而是有生命的存在。他要流动,要展开,要充满温润。若把自己活成一个只会承受的器皿,一味装苦装难,最终只会压垮自己。真正的君子之道,是懂得适时舒展,懂得对自己温柔。
当一个人舍得对自己好一点,他的气质会改变,他的形象会焕然一新。他走进人群,不再因为破旧的衣衫而自卑,不再因为疲惫的脸色而沉默,而是挺直了腰背,自然赢得他人尊重。叔本华说过:“外表是内心的图画。”当你愿意为自己花钱修饰外表,实则也是在修补内心的自卑。别人尊重你,并非因为你穿了多贵的衣服,而是因为你肯定了自己。
明白这一点,就能理解为什么“日子是过出来的,不是省出来的”。财富的积累,靠的不是一味抠门,而是有智慧地让钱流向值得的地方。花钱买成长,花钱买健康,花钱买心安,这些都不会浪费。因为当你被好好对待过,生命自然长出新的枝叶,结出新的果实。省下的钱,未必带来未来;舍得的钱,却能化作一股柔软的力量,推着你一步步走向丰盛。
所以,舍得不是败家,而是修行。你敢于为自己花钱,敢于善待自己,其实就是敢于对生命说:我值得拥有。我值得这碗热气腾腾的面,我值得这件干净体面的衣服,我值得一个不委屈的笑容。一个人若能这样活,他的日子,怎会不好?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书籍:李开复《向死而生》(CITIC出版社,2015)。这本书中,李开复分享了自己罹患癌症后的觉醒,讲述如何重新审视生命与金钱的关系,强调“舍得为自己活”,让人明白生命的厚度,远胜过存款的厚度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