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高段位的狠人,会把草台班子榨干
2025-08-24

遇见烂团队,先自保,再取用,后抽身,这才是正解。

我把这话放在最前面,是怕你在草台班子里被气得睡不着。每天开会没有重点,天天改方案没有底线,领导一声令下就要三天造飞机,表面忙忙碌碌,实则虚头巴脑。坐在椅子上,手里握着笔,心里却像被人按着头往水里摁。可转念一想,饭要吃,房要租,日子要过,总不能一拍桌子说不干就不干。于是我问自己:这场混乱里,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?答案并不复杂:先稳住心,再看清场;先守住边界,再决定出手的方向。饭可以慢慢吃,仗不能乱打。佛经里说“正命”,意思是用干干净净的方式谋生,不被愚痴裹挟;《道德经》说“不争”,不是懦弱,而是看清不必争的地方,养足真力气。我在心里记了三句短话:不被裹挟,不做英雄,不空手走。看似冷冷清清,实际稳稳当当。等情绪慢下来,世界就不那么刺眼,草台班子,也不过是一张练功的木桩。

白天的工位上,我常用一个简单的小法子把混乱拆开。先看“象”,再看“势”,再看“位”。这来自《易经》的观法:象是表象,势是趋势,位是人各就其位。草台班子的“象”很明显——流程乱、角色乱、节奏乱;它的“势”也不难看出——短期项目冲冲撞撞,长期治理无人问津;它的“位”最容易忽略——谁真干活,谁只报喜,谁爱甩锅。把这三样看清楚,人就不焦躁。看清楚的那一刻,我明白:不要想着治好它,治好是“王者之事”;也不要想着讨好它,讨好是“失位之举”;要做的是修自己的“位”——把我该拿走的学识、工具、人脉、案例,悄悄装进行囊。别急着大张旗鼓地“改变世界”,先把“手里这盏灯”擦亮。儒家讲“知止而后有定”,知道哪里该止,心里才安定。安定下来,力气就不散,手就不抖,话也不虚。

说到这里,就自然进到了要紧的地方:草台班子真不是纯坏事。混乱像风口,风小的时候看不见,风大的时候能把轻的东西吹起来。《权力的游戏》里说“混乱是阶梯”,从《易经》的话头看,更像“否极泰来”的前夜。否卦讲“天地不交”,上不接下,下不接上,所以郁结;可否中有通,通从何来?不是把天下一夜之间填平,而是先在可通之处微微开口。对我们这些上班的人,那道口子往往是四件小事:一件可被重复的模板,一套真正能用的清单,一个能对上话的联系人,一段留得住的复盘。它们听起来不起眼,却是能带走的。把这四样从乱里拎出来,你就没白来一趟。

我从“术”回到“道”,再从“道”落回“术”。落地怎么做,才能既不被反噬,又不被拖死?我给自己立了几条日常的清规,像抄经一样,慢慢写,慢慢守。第一条,开会只抓一件“要害句”。十个人绕半天,我只问一句:“这件事,今天能定下来的唯一一件是什么?”抓到这一句,60分就到手,别恋战,别铺陈。第二条,承诺只给“可测的边界”。领导要飞机,我就把需求改写成三样可交付的小部件:一张结构草图,一页材料清单,一个风险清单。边界画清,心里就有底;边界写定,锅就不易飞。第三条,成果只做“能带走的形”。凡我花过力气的模板、流程、工时估算、复用脚本,全部做成自己私有的工具箱,悄悄养起来。第四条,时间只投“接下来八周”能用的功。这是对抗草台焦虑的良方。太远的愿景,在这种地方不值钱;八周内能变现的技能,却能立刻护身。每次忍不住要“发狠证明自己”的时候,我就对自己说:不急,不怒,不自证。佛家叫“不取不舍”,不急着抓,也不急着丢;道家叫“无为”,不是不为,而是不妄为;儒家叫“君子不器”,不把自己变成被随意摆弄的工具。

真正的转机,往往发生在心念一转那一瞬。《中庸》说“发而中节谓之和”,和,是真功夫。你看草台班子里的人,有的陷在对抗里,越对抗越被卷走;有的陷在逢迎里,越逢迎越失身;还有一种路,是我今日愿意走的:不对抗,不逢迎,只对齐。对齐什么?对齐我的“正见”。佛家说正见是八正道之首,先把看法放正:此处是练功房,不是长住地;眼下的项目是练手的器,不是自我的全部;眼前的苛责是他人因缘,不是我的身份。看法一正,手脚就不乱。于是我学会用三步法穿越荒腔走板的指令。先“问名”,把模糊的命令问出明确的名字;再“定量”,把情绪化的要求换成可度量的输出;最后“留痕”,把所有关键决定转化为书面的节点。问名,是“格物致知”;定量,是“度德量力”;留痕,是“君子有容”。三步做完,不需高声疾呼,事情已经从玄虚落回可行。多数时候,指令会自己消散;少数时候,事情能稳稳推进。无论结果如何,我都从中得到一套可复制的手艺。手艺在,便不怕换地方。

也许你会问:这听起来像“榨干”,会不会太冷?我反倒觉得,这恰恰是慈悲。慈悲不等于滥施,也不等于自损。《道德经》讲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”,水怎么利万物?凭的是流动。你留在草台班子里硬扛,自己先干枯;你让资源在你手里流一遭,变成更有序的工具、更清醒的认知、更广阔的人脉,它才可能滋养下一段路。所谓“榨干”,不等于伤人;所谓“取用”,不等于夺物。我在心里立下底线:不编造,不害人,不偷功。不救火,不背锅,不立碑。只是把可用之物,化成可带之物;把可学之法,炼成可守之法。这样做,心不亏,身不累,业不染。超越了“我榨你”与“你榨我”的二元相斗,落在“各取所需,各尽其用”的中道上。

到了该走的时候,怎样走才叫“体面”?《易经》有遁卦、有旅卦。遁,是知机而退;旅,是行于异地。二者都讲“时”,讲“节”。何时退?三信号:第一,关键岗位开始以“猜测”代替“确认”,说明底层秩序崩了;第二,你的可带走产出已满格,新的投入不再带来边际收益;第三,你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“背锅名单”上。三者并二,你就该动身。怎样退?三动作:先找一个“承上”的交接对象,把手头清清爽爽交付;再给自己留一段“过桥”的缓冲期,别从这头会场直接跳到那头战场;最后向内整顿,把工具箱重新编目,把路上学到的教训写成可分享的手记。这不是矫情,这是“善终”。儒家讲“始终如一”,开始时不躁,结束时不乱,叫做“成其事而成其身”。有人问我,要不要在离开前说几句“真话”?我的答案是:把真话写给未来的自己,把好话留给当下的同事。种善因,结善缘,道上再会不尴尬。

我还想把这篇文字写得更生活一点,好让你明天就能用。早上进公司,先把今天的三件“可交付的最小单元”写在便笺上,别多,三件就够。中午开会,轮到你时只说一件“此刻可决定的关键”,不抢,不拖,不炫。下午被拍脑袋的任务打到,你就把它拆成“图—表—险”三件小物:一页结构图,一页进度表,一页风险点。晚上收工前,把今天的模板更新进你的工具箱,然后给明天的自己写一句“下一步最小动作”。这样一天一天走,像做工那样扎扎实实,不求惊天动地,但求不失手、不失态、不失身。看似慢慢悠悠,实则步步递进。《论语》里说“修己以安人”,先把自己修得稳,再谈在乱中安人。你会发现,越是草台,越需要你这样的“稳”;越是混乱,越推得动你这样的“简”。

写到这里,我再重复一遍结论,第一层,是“识境”:看清象、势、位,承认此地是练功房,不是长住地。第二层,是“定心”:守住不被裹挟的边界,不做英雄,不自证,行正命,持中道。第三层,是“取用”:只投八周窗口,抓要害句,定可测边界,留可带之形,积模板、清单、人脉、复盘。第四层,是“了断”:识别退场信号,做好善终交接,整理工具、整肃文字、整顿心气。四层互不重叠,又把该说的说全。道在心上,术在手里,脚在路上,日子就会一天比一天更有分寸感。你会明白:真正的狠,不是硬碰硬,而是心里有边界,手里有办法,脚下有方向。到了那时,草台班子不再是你的噩梦,而是你走远的起点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书籍:孙武《孙子兵法》,中华书局点校本,孙星衍、蒋百里等注,ISBN 9787101040784。兵书讲“势”“度”“权”,以少胜多、以简驭繁,尤其“计篇”“势篇”“虚实篇”,对在混乱环境中取用而不被反噬,极有启发,可在各大图书馆与主流书店检索核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