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28岁单亲妈妈去世冲上热搜:千万不要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
2025-08-24

真正的强大,是身边有人可托。

这句话说的是心法,也是活法。我反复看见那个消息:温州那位二十八岁的单亲妈妈,倒下后几天才被发现,身边只有两岁的孩子在守。新闻掠过屏幕,心口像被拽了一下。我站在厨房,水壶咕嘟咕嘟响,忽然就明白:一个人把日子扛成一支队伍,看起来能干利落,其实很危险。屋里再亮,房门一关,风险就把你圈进了孤岛。小时候,长辈常说“靠自己最稳”。可人到中途才懂,《论语》说“德不孤,必有邻”,真正稳的不是一个人把所有活都揽下,而是你身边有可靠的人、有靠谱的机制,能在你无力时,第一时间伸出手,把你从深水里捞起。道家讲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万物互生,不是独立成器。我端起水杯,热气扑到脸上,心里那股死扛的劲儿缓了下来:不必逞强,先学会结盟;不必硬撑,先整理好支点。日子要过得扎扎实实,也要过得有来有往。

我发现,孤独不是个性,很多时候是系统。你一个人主内、主外、主急病,像陀螺一样转,转久了,哪怕没倒,也会晕。佛家说“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”,意思是我们以为牢靠的自我,实际上由许多缘起合成:身体是缘、时间是缘、邻里是缘、技术是缘、朋友是缘。把这些缘一根根拣起来,编成网,网就能托住人;把这些缘一条条放丢,风就能刮走人。日本人做事讲“段取り”,先搭台再办事;《易经》讲“需”,需者,等待时机,也预备资粮。一个人要拥有一支队伍,靠的不是口号,靠的是静下心来,把可依可托的东西,提前落到位上。我给自己定了几条笨办法,像日记一样写下,也像修行一样守着。第一件是身体的“正命”:固定的作息、规律的运动、按时的体检,不把未知拖成大病。第二件是时间的“签到”:无论多忙,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报平安,电话也好、信息也好,让自己在别人心里有踪迹。第三件是空间的“邻里”:跟对门说得上话,和门卫点个头,记下社区医生、物业电话,遇事有人能第一时间敲门。第四件是技术的“门铃”:手表设置一键呼救,家里留个摄像头给父母远程看一眼,手机把“紧急联系人”填满。第五件是人的“同伴”:拉几个彼此信赖的朋友,约好早晚互道一声,谁没冒泡,另几个就打过去确认。听起来琐碎,却是活路。《中庸》叫“致曲”,曲曲折折全看见,才有“至大至刚”的安定。

但我也承认,很多人不愿意求助,不是不懂方法,是面子过不去,是心里那道“强者”的槛迈不过去。把自己活成一支队伍,有成就感,有掌控感,也有被赞叹的光。但《道德经》明明白白写着,“柔弱胜刚强”。柔,不是懦弱,是顺应,是懂得借力;弱,不是示弱,是知道凡人有限。我们常把“靠人不如靠己”当护身符,可细看《易经》“比”卦,“比,吉;原筮,元永贞,无咎;不宁方来,后夫凶。”比者,比附、亲比。意思是:关系之中,彼此相依才有吉祥;临大事,晚一步才是凶险。单亲妈妈那个新闻刺痛人心,也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:不是不够坚强,而是太久没有把“向外连”的事当回事。孩子在旁边安静地坐着,那个背影让我想到“孺子可教”,也想到孟子讲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”。恻隐不是只对远方的故事有泪点,恻隐也是对自己:承认我会累,我会怕,我需要被照应,我要主动把自己放进别人的心里。

最难的转身,往往是一念之间的顿悟。我有过几次夜里被疼痛惊醒的经历,窗外漆黑,屋里也安静,安静得让心里发慌。我翻身摸到手机,翻出“紧急联系人”的列表,才突然有了一点稳当。那一刻,我理解“同人于野,亨”——《易经》的“同人”之道,不是在高堂上侃大山,是在荒野里、在日常中,彼此照看。这种同人,是超越“强/弱”的二分。强的人,也要在网里;弱的人,也能在网中。佛法说“空”,不是把世界看成虚无,而是看透一切都相依相待。理解“空”,就能接纳求助不是丢脸,拒绝也不是负心。能求、能给、能谢、能拒,四件事做得顺,关系就清净。道家说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不强拧、不死扛,反而把事情做圆。儒家说“仁者,爱人”,仁的根是“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”。先紧邻,后远方;先稳小圈,再扩大圈。日本人常用“甘え”解释亲密中的依赖与信任,恰到好处的“甘え”,是关系的润滑,不是拖累。想到这里,我关了手机,给父母留了条语音:我一切都好。又给朋友发了个约定:以后我们每天早晚互报一声,有事互通。做完这些,心落了地。不是世界变安全了,而是我不再独自背着世界。

到了明理的部分,我想把这篇心路写得更具体一点,好让你明天就能用上。第一,给“健康”留边界。把每年体检、慢病复诊、紧急药包当成固定的日常,不拖、不赌、不扛;遇到不适,先咨询专业,再决定去处,把“怕”化成“办”。第二,给“求助”留通道。家里冰箱贴上几组号码:紧急联系人、社区、物业、附近医院、包片民警;手机通讯录设好“医疗信息”和“紧急联系人”;与邻里打好照面,让自己在这栋楼里“有脸有名”。第三,给“关系”留温度。每周约一次“真朋友饭”,不拼场面,只说真心;每月给父母一次“完整陪伴”,不刷手机,只听只看;每季给自己一次“修复日”,体检、睡眠、整理、独处,把电量充回去。你会发现,这些安排不是负担,而是像在屋檐下钉了三颗钉子,风一吹,也不至于全屋动摇。再往外看,把工作和生活的互助小队慢慢织起来:同事之间互留钥匙,邻里之间互认微信,家长之间互通作息,朋友之间互换备选钥匙。听上去细碎,其实是一张“需而有备”的网。等哪天真的有事,你按下那一颗按钮,有人会在门口大声喊你的名字。那一声名字,就是人间的光。

我想把最后的话说得更朴素:一个人不该把自己活成一支队伍,一个人应该为自己备一支队伍。队伍不是军队,是关系;不是控制,是托付;不是把别人变成救命稻草,而是让彼此都成彼此的桥。这样活,不是示弱,而是智慧;不是撒手,而是负责。等哪一天孩子从幼儿园跑向你,你能蹲下身来稳稳把他抱起,不喘、不慌、不怕;等哪一天父母打来电话,你能笑着说我很好,今天太阳很暖;等哪一天朋友需要,你也能第一时间赶到门口,把灯打开,把门推开,说一句,来了。人间万事,离不开两个字:相托。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生活里,布下一张细密的网,既能承雨,也能托心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书籍:罗伯特·D·帕特南(Robert D. Putnam)《独自打保龄:美国社会资本的衰落与复兴》(Bowling Alone: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),Simon & Schuster,2000;2020年增订版,ISBN 978-1982130838。作者以大量数据与案例论证“社会资本”如何影响个人安康与社会安全网,能够系统支撑“不要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,而要拥有一支队伍”的要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