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于自我的作品是没办法卖座的
2025-08-24
做自己喜欢的事往往要付出代价,可那代价正是自由的证明。
徐浩峰导演拍《师父》《箭士柳白猿》《倭寇的踪迹》,他把武侠拍成他心里的模样,不管市场是否买账,不管观众是否习惯,他坚持一种气质,一种刀锋下的节奏。于是作品完成了他的心愿,却在票房上屡屡惨淡。有人看着叹息,说这不合时宜;有人觉得不值,说何必自讨苦吃。但若换个角度看,这样的坚持恰好说明了修行的另一面——行在尘世,不必人人懂你,只需你心安。钱与名声是浮云,志与道心才是根本。
《易经》里说“安贞吉”,意思是安守自己的贞道,才能得到吉祥。导演拍电影,若只是随波逐流,为了市场讨好,为了迎合观众口味,那么票房或许更高,可作品将失去灵魂,成为流水线上的商品。徐浩峰不这样,他宁可票房惨淡,也要拍出江湖的孤冷、刀法的骨感、武人的守义。这样的人,表面看输在市场,其实赢在自己。他守住了道,也守住了心。
儒家讲“君子固穷”,意思是君子遇到困境也不改其志。徐浩峰的武侠,像是孤舟独行,票房的风浪一次次扑面而来,但他依旧执着划桨。他的自律,不是市场意义上的自律,而是心灵意义上的自律——对艺术的坚持,对传统武学的敬畏。佛经常说“诸法无我”,若一切创作都以讨好别人为目的,那就是执着于“我想要别人喜欢我”。徐浩峰放下这一点,把“我执”交给了武侠世界,哪怕观众不理解,他也要守住真诚。
市场规律与创作者心愿之间,本就是一场拉扯。一个人若只顾市场,他就会像风筝,被风一吹就偏;一个人若只顾自我,他就会像石头,落入深潭无人问津。智慧在于如何平衡。但在这个故事里,徐浩峰给出了一种极端的答案:他要先守住自我,然后再看命运是否怜悯。就像《道德经》说的:“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”他执着于古老的武侠精神,用它来面对今日的电影工业,纵然不合时宜,也自有其力量。
顿悟在于,你会发现,成败不在票房,不在掌声,而在内心是否完整。徐浩峰的电影,或许不能让资本家满意,却能让他自己在每一次拍摄中确认心愿。那是一种修行的安稳。庄子说:“独与天地精神往来。”当你创作时,你不是和市场对话,而是和天地、和传统、和自己心底最深的影子对话。这种对话不需要旁人喝彩,它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回响。
看透之后,你就能理解:票房低不是失败,票房高也不是成功。成功与失败只是世俗的名相,就像江湖里的恩怨,过几年就烟消云散。留下来的,只有你是否在那个时刻活得真实。徐浩峰用作品完成了他心里的江湖,那是别人无法替代的。你若也有心里的江湖,就该明白,不是每一条路都会鲜花铺满,不是每一个选择都有人喝彩。有些路注定寂寞,但那寂寞正是修行的礼物。
明白这一层,你便能释怀:赚钱是谋生,创作是立命。谋生要顺应市场,立命要守住自我。两者并不矛盾,而是互为补充。有人侧重赚钱,满足别人的需要;有人偏向创作,成全自己的心愿。无论哪条路,都有其价值。关键是你清楚自己走的是什么路,你能不能安住于此。市场的掌声如浪,来得快去得也快;心里的安宁如山,静静伫立。真正的修行者,会让山与浪在心中并存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阅读:《庄子》,尤其是《逍遥游》篇。庄子提出“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”,他主张内心的自由与真我之道,不受外界功利的左右。英文全译本可参考 Burton Watson 的 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 (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1968),为西方学界最具影响力的译本之一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