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强东:一个人的视野和格局,基本来源于小时候
2025-08-25
一个人的心胸与眼界,多半从童年的土壤里生出来。
刘强东的讲述,看似是关于贫穷、关于吃红薯的童年,其实背后更深的主题是:视野和格局从来不是成年后忽然降临的,它们像树的年轮,早已在幼年的困境与滋养中层层叠加。易经讲“蒙以养正,圣功也”,《大学》里说“幼而学之,壮而行之”,都在提醒我们:根基之处,关系一生。一个人小时候怎样感受世界,怎样体会人情冷暖,怎样看待贫苦与富足,几乎决定了他日后面对大风大浪的姿态。
刘强东从极度贫瘠的物质环境里长大,他说一年到头大半时间都在吃红薯,肉是过年或喜宴才能尝到的稀罕滋味。听起来像苦难,其实在他回忆中却伴随着快乐。佛家《涅槃经》里讲“知苦即离苦”,当一个人从小习惯在缺乏里发现滋味,心里自然会生成一种柔韧的安稳,不会因富足而自满,也不会因困境而自怨。所谓“穷出来的快乐”,并不是贫困本身可喜,而是那份在最单调日子里仍能生出笑声的心性,这才是格局的源泉。
承接着看,他提到外婆的影响。外婆身处穷苦,却为人从不占便宜。做饭时炼油,连一滴油都节约到极致,却依然公平分给每一个孙辈,连肉渣子都排着顺序。看似是生活的拮据安排,其实是一种深深的秩序感与公正心。孔子说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”,外婆的方式正是让孩子们在生活里自然学会“守本分”。这种分寸感,就是后来他在商业里最强调的诚信。道家说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”,真正的教育往往不在说教,而在日常的举手投足。孩子们吃的是白菜粉条,可潜移默化学到的,是做人不贪不夺。
父亲则给了他另一面。父亲有稳定的饭碗,却在1982年敢于辞职借钱买船,重新走上一条冒险之路。那是一个农村人几乎不可能翻身的年代,可父亲偏偏选择冒险。他说过一句话:“你比别人多流一滴汗,就比别人多一点机会。”这话看似朴素,却正合《中庸》“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的精神。勤奋不是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身体力行。父亲身上那份勇气,让孩子懂得了格局不是等待,而是突破;视野不是仰望,而是敢走出去。
到了这里,我忽然明白:这篇文章回答的核心问题,不是“怎样成功”,而是“一个人的格局从何而来”。格局从来不是读几本书、看几个案例就能换来的,它深植于童年的经验。你在穷困里是抱怨还是感恩,你在分享里是自私还是守序,你在困境中是退缩还是冒险,这些选择一旦在童年里埋下,就如种子般随人一生。《庄子》有言:“人生天地之间,若白驹之过隙。”而童年恰恰是那道最初的光影,它决定了白驹往后的奔跑方向。
明理处在于:贫穷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在贫穷里失去心的明亮。富足也不可喜,若富足里失了分寸,反而成了累赘。真正的格局,是在任何环境里,都能守住一份安稳与清明。佛家讲“心净则国土净”,心若自在,哪怕年年吃红薯,也能笑着说那是甜。道家讲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真正的眼界,是从日常中一点点涵养的,不急不迫,不妄不执。
所以,刘强东说“一个人的视野和格局,基本来源于小时候”,其实不是强调出身的贫或富,而是强调那段时光如何塑造了人的根。他的童年故事只是一个例子,而放大来看,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部经书。你读懂了,就能看清自己的行走方向;你忽略了,就会在成年后不断寻找补课。若能守住童年的淳朴与勇气,即便身处繁华,也能做到“富而不骄,贵而不奢”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书籍:《追寻生命的意义》(维克多·E·弗兰克尔著,Victor E. Frankl, Man’s Search for Meaning,1946年出版)。这本书记录了纳粹集中营里的极端苦难,但也揭示了一个人的格局和视野往往由早年经历决定。书中提出的“意义疗法”,与本文的主题暗暗呼应:环境再苦,只要心能找到意义,就能超越苦难,成就格局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