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于算计的公司,你不要去
2025-08-25
爱算计的公司别去,去就会伤心又伤身。
我端起一碗清粥,窗外蝉声正躁,手机里却正上演一出“官场现形记”般的戏:台前人声鼎沸,台后台词是“锅要有人背,功要有人抢”。我忽然明白,择一家公司,先看它成不成事,再看它算不算人。粥左罗那句“光搞人,不搞事”的警语,像《红楼梦》里一记醒木,敲在桌面,也敲在心上。《易经》说,元亨利贞,万事要走在通达与正固之间;《道德经》说,不争,善利万物而不争;《大学》说,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;《大藏经》说,诸行无常,因果不失。四部的意思,合成一句白话:公司的气若不正,人心必躁;人心一躁,谋事便小,算计便多。那些把同事当“草船借箭”、把试用期当“连环计”、把福利当“紧箍咒”的地方,看似精明,其实短命。你若一脚踏进,先是提心吊胆,再是心火内耗,最后像《儒林外史》里的酸秀才,空有“名”,无有“实”。真正的选择,不是去赌牌桌上的一时胜负,而是去看这一桌能否长久摆下去:能不能让人各展其长、各得其所;能不能让功劳归位、责任对位;能不能让“通关文牒”写在制度上,而不是写在某人的心情里。我收起手机,对自己说:择业先立“心法”,再看“招式”;先辨“气场”,再谈“薪赏”。这一步一稳,后面才好走。
我开始往细处摊开,看见算计的来龙去脉。它的第一张脸,是“弃车保帅”的推锅文化:出了问题,先找替罪羊,再谈解法,这像《三国演义》里“借刀杀人”的旧戏码,刀看着锋利,其实钝在民心。它的第二张脸,是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的福利陷阱:喊着关怀,实则把离职赔偿塞进字缝,把员工当筹码,逼得人“上梁山”。它的第三张脸,是“上尊下卑、双标横行”的规则:同样一条“红线”,员工碰了就是“灭顶之灾”,上面碰了便说“权宜之计”。它的第四张脸,是茶水间“百年孤独”式的流言:人人都在讲故事,人人都在被故事讲,时间像马孔多的雨,一下就是多年,事却没有一件向前。这样的地气,日日里把人往里拖。《大学》讲“正心诚意”,《中庸》讲“致中和”,讲的是把“人”摆正,事才摆得正。可算计的场子恰恰相反:把人当棋,事当幌。于是你会学会说小话,不会做大事;学会看脸色,不会看数据;学会在会上一句“望梅止渴”,不会在案头一把“割须弃袍”。时间久了,心里住进两只兽,一只是疑,一只是惧。疑让你把握手当“鸿门宴”,惧让你把请教当“鸿沟”。佛家说“嗔”从“痴”生,痴是看不透因果,嗔是拿别人出气,因果一缠,众苦丛生。你以为自己在“与人斗其乐无穷”,其实只是把“乐”交给别人,把“穷”留给自己。
我真正转身,是在一个小小的瞬间里。一位朋友去面谈,一坐下,老板先不谈业务,不谈客户,不谈《瓦尔登湖》式的“豆田账”,只盯着履历挑刺,话里话外都是“我是铜锣湾扛把子”的气口。朋友笑笑,说今日不合,起身告辞。出了门,他讲给我听,我忽然顿悟:择业不是“善恶二分”的天平,而是“名实相符”的秤砣;不是“富与穷”的较劲,而是“事与人”的归位。《论语》有“正名”,职位的名必须与职责的实相合;经理之“经”,是经世理务,不是经营人心;人力之“资”,是资其所长,不是资其所惧。《易经·同人》说,“同人于野,亨”,意思是同道者聚于辽阔之地,才能通达;若“同人于宗”,小圈子里抱团,反而险阻。《道藏》劝“抱一守中”,一是原则,中是分寸;守住一条底线,再发一分慈悲,便可超越“你输我赢”的窄门。于是我给自己立了一套“看公司四观”,像一张通关文牒,每到一处,默默对照。其一观钱:给钱痛不痛快,报销顺不顺滑,加薪有没有明白的路。钱是最笨的尺,尺不直,别的更弯。其二观制:制度写不写在纸上,奖惩有没有“白纸黑字”,有没有“草船借箭”的权谋,有没有“连环计”的暗礁。其三观人:看老板的“道”是“无为而治”,还是“借刀杀人”,看他夸功劳时眼里有没有团队,看他担责任时肩上有没有担当。其四观声:茶水间是谈方案还是谈人,是磨“兵器谱”,还是磨“是非刀”。四观相合,心里自亮。你会发现,好的企业不以“斗”为乐,以“事”为乐;不以“输赢”为纲,以“成长”为纲;不以“立竿见影”为能,以“日拱一卒”为能。你也会发现,真正的对抗不是去战胜谁,而是把选择权拿回手心:把注意力给值得的人,把力气放在值得的事,把年岁投向值得的业。这样一来,“算计”这枚子弹,会穿过你身边的风,而不是穿过你的心口。
写到这会儿,茶已经温了。我想给同行的人留三盏灯,灯都不亮堂,却常明。第一盏,名实之灯。面试也好,入职也罢,先问一句:这家公司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,还是“质直如一,器满不倾”?看它的“名”如何起,看它的“实”如何落。若名实相违,纵有“赤兔马”,也不过一阵烟;若名实相副,即是“青牛车”,也能到得远。第二盏,边界之灯。给自己设三条“紧箍”:不签不明之约,不做不义之事,不吞不该之辱。不是逞强,是自保;不是刚愎,是柔韧。柔能载舟,韧能成桥。第三盏,同行之灯。择友如择业,“君子周而不比”,找能“同人于野”的队伍,不拜把子,不走江湖;讲分工,讲章法,讲白纸黑字的“通关文牒”。你会慢慢看见,世界虽大,良善的公司并不少,它们不敲锣,不打鼓,却在默默“修渠、屯田”,在默默“经世、理务”。你若暂时未遇,也不必怨天尤人,先把自己修成“可堪大用”的人:练一门实打实的手艺,养一颗明明白白的心气,学一份稳稳当当的节律。如此,你走过“风雨如晦”,自然会遇“鸡鸣不已”。到那时,你会对后来者说:不是你太弱,是你走错了屋;不是世界太险,是你误入了“与人斗”的戏班。下次别进戏楼,进工坊;别盯演员,盯作品;别迷“草船借箭”的巧,去学“日拱一卒”的稳。大道至简,惟德是辅。择业如行舟,绕开漩涡,贴着正道走,就算风不顺,也能到岸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Edgar H. Schein & Peter A. Schein,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, 5th ed., Wiley, 2016,ISBN 978-1-119-21204-1。该书系统阐述组织文化的形成、诊断与变革方法,能帮助识别“光搞人不搞事”的文化并给出改良路径,可在Wiley官网与各大书店检索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