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线医护压力时刻:极限疲惫、艰难选择和可贵的信心
2025-08-25

真正压垮人的不是病毒,而是心里的疲惫与选择。

这篇文章写尽了一线医护的辛苦:防护服下的汗水,急诊室里病人和家属的呼喊,医生自己发烧了还要坚持上岗。它回答的其实不是“疫情如何”,而是“人在极限下如何面对自己”。为什么要在此刻写?因为当社会从管控走向放开,医院从防感染转向救生命,这个转折点最考验人的心力与格局。医护们站在最前线,他们的处境恰如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每个人如何理解生命、如何理解责任。易经有言“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”,疫情已三年,如今虽说放开,但背后其实是更大的危机。写下这些,不是渲染悲凉,而是提醒:真正的修行,不在静坐清修,而在最危险的地方仍能心怀光明。

细细看,他们的处境有几重。第一重是身体极度的疲惫:连续五年没有休息的县城医生,带病坚持工作的透析医生,嗓子发不出声的急诊医生。佛经里常说“身是苦本”,肉体确实会到极限,无法抵挡。但更大的考验在心:你明知道自己已经抖得像筛子,还要稳住手给病人做透析;你明知道自己可能会倒下,还要安慰哭喊的家属。这不是逞强,而是一种选择。《庄子》里讲“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”,他们在无力中依然选择承担。第二重是资源的缺乏:药物短缺、床位紧张、设备不足,甚至有人只能躺在地上抢救。这里逼迫医护去做最艰难的事——判断谁能留,谁必须走。孔子说“君子义以为质”,义就是分寸,就是取舍。医护们的选择或许让家属愤怒,但在有限资源中,他们只能守住“救最危重者”的本心。第三重是社会的误解:有人抱怨医院冷酷,有人投诉医生不近人情,可他们看不见的是,医护本身已经烧到四十度还在岗位。正如《红楼梦》里说“眼泪洗面,终不见真”,外人看到的是冷漠,实际上背后全是燃尽的慈悲。

在这样的描写中,我忽然体悟到一个顿悟:医护之道,其实就是修行之道。修行不在山林,而在红尘;不在清净,而在纷乱。佛家讲“大悲为根,大愿为本,大智为究竟”,这三样,在一线医护身上都有。大悲——看见老人呼吸困难、孩子发烧流血,他们纵然疲惫,心里仍然放不下;大愿——哪怕知道迟早感染,他们仍然说“还能站起来就要上岗”;大智——在无数病人中,他们学会分流,学会取舍,学会让有限的床位救最多的人。道家说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表面是放手,实则是最深的担当。他们看似只是“尽力而为”,其实背后是心与道的契合。医护们的每一个动作,不再只是专业的技能,而是与天地相应的悲悯。

明理之处,是要把这份医护的境界转化为每个人的镜子。疫情不是医护一个群体的战斗,而是社会的共业。《中庸》说“诚者,自成也,而道自道也”,如果我们人人都能诚实面对自身,诚实面对公共责任,那么医护的重担就不会这么孤单。社会要做的,不只是把掌声送给他们,而是分担——少一些不必要的就诊,多一些体谅与信任;政府要做的,是让分级诊疗、互联网医疗真正落地,让压力不全落在一线医院。个体要做的,是守护好自己,也守护身边的老人小孩,不要把风险全推向医院。佛家讲“诸行无常”,疫情总会过去,但在这个过程里,我们是否学会了慈悲、学会了谦卑、学会了取舍,这才是更大的修行。

所以,当文章写下“疲劳是医护最大的敌人”,它真正想提醒我们的是: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病毒,而是我们心中的麻木与漠然。如果我们能看见他们的疲惫,能体谅他们的抉择,就会知道,生命不是数字,责任不是口号,修行不是离世,而是立在病人哭喊与同事倒下的现场,依然选择守住“救命”二字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书籍:《鼠疫》(阿尔贝·加缪著,Albert Camus, La Peste, 1947年出版)。这本小说通过一个城市面对瘟疫的全景,展现了医生、普通人如何在恐惧、混乱与死亡中寻找意义。加缪说:“真正的英雄主义,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。”这句话与一线医护在极限疲惫中守住责任的精神,正好相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