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有“超前部署”,疫情会更加严重
2025-08-25
真正的安全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提前的准备。
人常常误以为,危险是突如其来的,但其实它总有蛛丝马迹。就像河水在上涨之前,必定有雨滴落在上游;就像风暴在袭来之前,必定有乌云慢慢聚拢。疫情亦是如此,它从未真正突然过,它早在我们生活的缝隙里留下了征兆。只是,当下的人们,总是喜欢用“安慰的话”替代“行动的手”,以为一句口号、一声呐喊,就能驱散病毒的阴影。可事实是,天地运行有它的法则,《易经》里说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,若不因应变化,万物的运行不会等待任何人。
我想到《红楼梦》里贾府的奢华,日日歌舞升平,但“树倒猢狲散”终究难逃家业衰败的命数。为什么?不是因为灾难突然到来,而是因为在富贵最盛的时候,没有提前修补根基。疫情中的城市,也像这座大宅,如果不修屋顶,只靠在院子里喊“我们不怕”,屋漏时谁也救不了。真正的“超前部署”,就是在风还没刮起的时候,就先加固窗户;在病还没出现的时候,就先准备药草。
但是,世人多半不信。佛经说“众生皆苦”,却又说“苦集灭道”,意思是苦不可避,但若看清它的规律,顺着它的缘起,就能找到解脱的方法。疫情的苦也是这样,不是完全避开,而是延缓、分散,让苦不要在同一时间压到所有人身上。若一时一地爆发,医院如同战场,急病重病一起挤兑,再好的医生也无能为力。新加坡、香港的教训早已摆在眼前,道理简单,却常常被忽略。
承接着思考,我慢慢体会到,所谓“超前部署”,不仅仅是物资准备,它更是一种心法。《道德经》说“善战者无赫赫之功”,最会打仗的人,并不是在战争中耀武扬威,而是让战争根本不至于发生。若城市平日就有分级医疗的布置,重症入院、轻症留社区、疑似自我检测,那么就不会因为突然的病人潮而让系统崩溃。若平日就备好血氧仪、抗原试剂,就能让人心安稳,不至于陷入慌乱。所谓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,不是大动干戈,而是细致的准备、持续的平衡。
在佛家语境里,这就是“因缘”。没有人能控制疫情的出现,但我们能控制准备的因缘。因缘具足,果自然不同。若我们播下的是实事求是的种子,就会长出科学应对的果;若我们播下的是谎言与拖延,最终结出的,只会是恐慌和死亡。
我忽然醒悟,这篇文章的深意,不仅在讲防疫,其实是在讲“面对不确定性的智慧”。人生到处都有不可控的风浪——失业、疾病、关系的破裂,哪一样不是“疫情”?若我们只在风暴到来时慌乱奔走,那必然被冲垮;若我们能提前准备,储存粮食、修炼心性、积累善缘,那么无论风浪有多大,总有退路。
《西游记》里唐僧取经,每到妖魔鬼怪来袭,孙悟空早已料到陷阱,用火眼金睛先看穿。若唐僧只是一味念佛号,却不靠悟空的准备,早已丧命荒野。世间的“超前部署”,就是我们的火眼金睛。它不是悲观,而是清醒;不是杞人忧天,而是因地制宜。
明理之处,才发现“超前部署”真正的意义,不仅是对疫情的防范,更是对生命的尊重。生命在道家的视野里,本就脆弱如草木,盛极则衰,盈满则亏。《道德经》提醒我们“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”,意思是说,在事情到最盛之时,若不知适可而止,不懂提前留余地,就会自取灭亡。超前部署,正是留余地。
当医生还未倒下,我们就该想着如何保护他们;当药物还未断供,我们就该想好储备之策;当老人还未染病,我们就该安排优先的守护。这才叫“人民至上”。真正的仁政,不是等到灾难来了才哭喊,而是未雨绸缪,默默为人们把路修平。
最终,疫情的教训,会成为一面镜子。它让我们知道,喊口号解决不了问题,拖延掩盖解决不了问题,只有真相、责任和提前的准备,才是唯一的解药。生活亦然。不要等关系破裂才去挽回,不要等疾病恶化才去调养,不要等机会错过才去追悔。人生最大的慈悲,就是把“超前部署”作为习惯,把“准备”作为日常。这样,我们才能不惧风雨,坦然面对无常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书籍:《流行病的文化史》(A Cultural History of Infectious Disease),作者:W. H. McNeill(威廉·麦克尼尔)。这本书从全球视野探讨人类与瘟疫的互动,揭示疾病如何塑造文明与社会,非常契合“超前部署”的主题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