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钱越来越难挣时,不妨解决更贵的问题
2025-08-25

钱紧时别只省小钱,去解更贵的难题再看。

我给自己煮了一碗面,汤里只放葱花和酱油,味道朴朴素素。筷子挑起的那刻,我忽然想起这几年大家常叹:钱,越来越难挣。有人把每一笔花销都用放大镜去照,左一分右一厘地抠,心却越抠越空,像《红楼梦》里大观园的盛筵,一时鲜亮,过后只剩“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”。我顺手关了短视频,拿起纸笔,照着刘润先生的三句要义,慢慢把心里的线理直:钱难挣,换一个战略选择,去解更贵的问题,去解麻烦的问题,去解真正有价值的问题。把这些话翻进《易经》《道德经》《四书》《大藏经》的语境里看,便像把乱麻递到老匠人手里,一梳就顺。《易经》言“元亨利贞”,要有开端,要能通达,要讲利他,要守正;《道德经》言“不争”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;《大学》言“知止而后有定”,先稳住心;《大藏经》言“诸行无常、因缘所生法”,看对因缘,方能不苦。回到日常,就是一句俗话:别围着九块九打转,抬头找那件你解决了,别人就愿意掏真金白银的“大事”。九块九当然重要,可它不是路,它只是路边的零散石子;路,是那条牵住更贵、更麻烦、更有价值的问题的主干道。

我把三件事按部就班地掂量。先说更贵的问题。贵不是价码后面多几个零,贵是你替人解决的损失、风险、机会成本到底有多大。航拍用直升机,一天十几万;用稳定可靠的无人机,镜头一到位,便像《三国演义》里“草船借箭”,换具器械,十倍之效。青瓷莲花罐卖作茶罐,是收纳;作为“爱的容器”承一份告别,是托付。价不等于值,值系于义。孔子讲“正名”,名与实要相副,贵的本质是把“实”提到高处,把“名”贴得稳当。你若在自家小店里只讲折扣,那是“望梅止渴”的权变;你若能把客户真正看重的贵解决掉,比如给他节约三个月的上市周期,给他降掉三成的返修率,他即便“割须弃袍”,也要把项目转向你。再说麻烦的问题。麻烦不是敌人,麻烦是门牌号。药油的味道呛人、易洒、难带,此处每一处细小的刺,都是机会的尾巴。把液体改成软膏,把味道压下去,把包装做成“通关文牒”能上飞机,麻烦就被化成了“便利”,用户自然点头。孙悟空“三打白骨精”看似重复,其实是拆解麻烦、校正判断的过程:每一棒都是一次迭代。我们做事何尝不是?看见麻烦,眼睛要像“火眼金睛”,手上要有“七十二变”,心里要稳,不被“紧箍咒”勒住。再说有价值的问题。价值,不是你说,而是交易链条上每个人的心照不宣。你在工艺上把“25斤”提成“40斤”,中间多出的“15斤”便是“价值增量”:五斤回馈给用户,五斤分润给伙伴,五斤留作自己的筋骨。大家都盼你成功,你便有了“同人于野,亨”的地气。这三件事各不相犯,一件就能通,一通就能久。真正的“贵”“难”“值”,不是把对手打下去,而是把系统托起来。这才是《道藏》里说的“抱一守中”,守住那一条不欺、不骗、不浮夸的中线,然后把力气都放到“能者多劳,劳有所值”上。

我真正懂,是在一个小事情里。邻居家厨房水槽漏水,约了师傅一时半会儿来不了。我赶过去,先把水关掉,用毛巾承着渗水,顺手查“卡箍”的规格,买回防水胶带和备用软管。那天我明白,九块九的胶带不能解决贵问题,能解决贵问题的是“半小时内止损”的响应,是“明早可以正常做饭”的确定,是“后续不要反复返工”的安心。按《大学》,这是“格物致知”的秩序:先把物理的因找准,再把流程的知落下。按《道德经》,这是“无为”的柔:不逞强,不对抗,顺着水路把压强卸掉。按《大藏经》,这是“缘起”的看法:漏水的因不是“命苦”,是卡箍老化,缘是水压较高、使用频繁。你只要对因行法,果就不生苦。把这件小事推到工作。一个客户迟迟不签约,大家都忙着送礼,忙着陪酒,忙着“官场现形记”式的门路,我转头去看他的项目甘特图,发现最贵的问题是他上市审批前的质控不达标。于是我提出一套“周二准时交付的双人复核”机制,给他算清“返工成本”,承诺“不合格重做”的条款。合同便签了。我那时在心里给自己记下四个小字:“名实归一”。名,是报价单上的数字;实,是帮对方省下的时间与风险。越是钱难挣的年头,越要把“名与实”系在一起。你若只盯着“价”,一定会日渐枯槁;你若咬住“值”,终归会“元亨利贞”。

面汤凉了,思路却热。我要把话落到地上。对自己,先把关注从“价”转向“题”。每天问自己三句:今天解了哪个更贵的问题?今天啃掉了哪个麻烦的问题?今天创造了哪个共享的价值?哪怕是极小极小的,也要写进手账。对团队,别沉迷“九块九”的热闹,要学《水浒传》里的“排座次”,不是排名头,而是排职责:谁守工艺,谁守交付,谁守售后,谁守风控。排明白,战时就能“同人于野”,各尽其用,不用“连环计”,不用“借刀杀人”。对合作伙伴,学《三国演义》的“盟誓”,不是空口白话,而是白纸黑字的“价值增量”分配,把多出的那“一瓢”分清楚,大家都有劲。对用户,学《瓦尔登湖》的清简,别堆术语、别炫技,拿出“能好好用”的东西,拿出“周二一定到”的承诺。行业里风雨如晦,你我都难免惶惑;但“日拱一卒”,卒卒成阵。你可能会问:解更贵的问题,会不会门槛高、周期长?会,但这恰恰是它的护城河;解麻烦的问题,会不会“脏累苦”?会,但这恰恰是它的识别度;解有价值的问题,会不会分润多、利润看似少?会,但这恰恰是“利他即利己”的长远账。《中庸》说,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。当你把三件事做稳了,你的生意就不是一锤子买卖,而是一方慢慢育出的“良田”。在这样的“良田”上,风来有声,雨来有息,春生有芽,秋收有谷。到那时,你会发现,钱不是“抢”来的,钱是别人把“信任”换成“订单”推到你手上的。你越能扛住更贵的难题,越能熬过麻烦的泥泞,越能创造正向的价值,就越有人盼你“亨”,越有人愿与你“贞”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Clayton M. Christensen, The Innovator’s Dilemma: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,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, 1997(ISBN 978-0875845852)。本书系统揭示“价值网络”与“破坏式创新”的因果逻辑,帮助读者识别“更贵的问题”与“价值增量”的来源,全球通行版本可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与各大书店检索查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