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深度学习的4个底层逻辑
2025-08-25

搭骨架、勤发问、立刻用、反复练,才算会学,你做到了吗?

我把这句话贴在书桌前,像给自己安上一枚小小的金箍。每天收拾书页和笔记时,我会像在大观园里绕园一圈,看看哪里落叶、哪里需要添水。读到那篇谈“深度学习四个底层逻辑”的文章,我点了点头,又低下头把它试在手边的一百件琐事上,才真切明白:学习并不靠花拳绣腿,而是靠四件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事在一处“结阵”。第一件,是把零碎归成组块,像把梁山好汉一一编入座次;第二件,是逼自己动脑,像诸葛亮夜半“借东风”,先把因果推演透;第三件,是立刻把学到的拿去做事,哪怕是小小一件,也要落到手;第四件,是反复回炉,像行者日夜取经,遇山过山,遇水趟水。易经教我以“象”摄理,道家教我“致虚守静”,四书教我“格物致知”,佛经教我“止观相资”。这四股劲,并不彼此拉扯,反而像四根柱子托住屋顶。为什么偏偏在当下要把这四件事摆在桌上?因为消息太多、技巧太多、标题太多,像水泊梁山的喊声此起彼伏,人容易心猿意马;因为焦虑太多、比较太多、捷径太多,像太虚幻境里一层又一层的镜子,人容易迷失方向。把四件事拴在腰间,哪怕风再大,也能稳稳当当地往前挪半步。

我先从“记忆的组块与关联”写起。组块像什么?像把一篮子散乱的青菜,分出叶子、根茎、瓜果,置入不同的竹筐。手一理,眼便清。我把工作中的知识,也分出素质、能力、技能、知识四层;再把技能拆成推广、谈判、文案、销售,再把销售细分为挖掘需求、匹配需求、异议处理、促进行动、逼单。就像把棋盘上的黑白子,先看全局再点落子,不再被一个角落牵着走。易经以“象数”言理,取象以会意;佛家以“缘起”解心,万法互为条件。我试着把每一个新知,都绑上几根旧线:学到“7±2”的短时记忆原则时,我不只把它放在“记忆”这个抽屉里,还把它拴到“表达”上——开会时先讲三点;再拴到“结构”上——做思维导图每层不超过五到七项;再拴到“写作”上——段落把意思打成组块。线越多,回忆的钩子越多,越不容易落水沉底。有人说这是“投机”,我说这只是“借东风”:风不是我造的,我不过把帆立好。久而久之,一条条散兵游勇的知识,变成一支支有旗号的队伍。等到要用时,我不必大呼小叫找人,抬眼便知谁该上阵。这就是组块的好处,与其硬塞,不如归类;与其背诵,不如连缀。连缀久了,知识彼此生亲,像红楼里那些人事关系,错综复杂却自有秩序。

再说“思考”。思考像什么?像把锅里的汤慢火慢熬,滚滚翻翻之后才见清亮。以前我也爱抄重点,写得端端正正,像古人抄经,生怕错一笔。但那只是把别人的话挪到我的纸上,没进到我的脑里。后来我给自己立了一个小规矩:看完一个概念,必问三句。它何时出现,为何在那时出现,后来有何演进;它与我已知的什么能勾连;它可以在哪三个场景用,又在哪三个场景不该用。这三问像《大学》的“致知在格物”,像《论语》的“学而不思则罔”。一旦问起来,大脑这个“认知吝啬鬼”也不得不动身上阵。问得多了,纸上的字不再是字,而是线索,是路,是桥。写读书笔记时,我也换了手法:左边是原文精要,中间写我的理解,右边写我的心得。三栏并排,像三军列阵,互相照应。再往深里想,“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”这句,看似冷冰冰,实则很温暖。因为大脑在替你筛选:你真用心琢磨过的,它帮你收进仓里;你转身就忘的,它替你丢在门外。想明白这个,我反而不焦虑,知道该把精力放在哪些“关节眼”。就像庖丁解牛,眼不见牛,见的是“道”;刀不着力,落在“无厚之地”。思考到位了,动作就轻快,不必青龙偃月刀刀刀砍,只需轻轻一劈,骨节自解。

第三件,是“应用”。不用,不会;不做,不懂。哪怕背得滚瓜烂熟,不落地,终究是太虚幻境。佛经里讲“行”,不是口头禅,是脚下路。把新知拿来派点活儿,哪怕是小活儿,也好过把它供在高阁。我给自己安排了许多小小“练射”的场:学了一个叙事结构,便在周会汇报里试一次;学到一个谈判框架,便在买家电时练一练;学到一个数据回归模型,便在预算复盘里跑一跑。立刻用,有两个好处。一是能收到反馈,合不合用,一用见分晓。此处借《官场现形记》的镜子照一照,把花里胡哨的虚饰照掉,只留下能顶事的干货。二是能给大脑一个信号:这玩意重要,常用。大脑这个“仓库管家”就会把它抬到显眼的位置。有人问:万一用错了怎么办?我说:错了更好,因为错就是最好的老师。就像行者一路西天,打怪多少次?每次“吃个教训”,经才取得真。再说句重一点的:不用的知识没有价值,像梁山泊里只会摆pose的“酒囊饭袋”,看着热闹,关键时刻起不了刀兵。用起来,哪怕一开始跌跌撞撞,慢慢也会走出一条自己的“梅西走廊”。那条走廊,不是别人给的,是你用脚一步一步踩出来的。

最后,是“重复”。重复不是枯坐,不是把自己关进冷宫,而是把练习嵌入生活,让它自然发生。道家说“绵绵若存,用之不勤”,绵绵的意思,不急不躁,细水长流。我把重复藏在许多地方:清晨三分钟把昨天的关键点口述一遍;午后十分钟把上午用过的框架再过一遍;夜里收尾时,把今日三件做成事写成三句,第二天翻一翻。像行者念“紧箍咒”,短短几句,管用得很。有人说坚持难,我说难的不是重复,难的是“无用的重复”。功利性的学习一点也不俗,它是给重复搭舞台:工作要用,自然会重来重做;生活要用,自然会重问重练。写作也好,编码也好,演讲也好,若只有“偶尔兴起”,那永远在门外;一旦变成“职责”,你就会像武松打虎,打一次怕一次,打多了手就稳了。佛家讲“戒定慧”:戒给边界,定是安住,慧是开显。重复便是“定”,在日复一日里,把路踩实,把心坐稳。到某一天,你忽然发现,某个动作已成“内隐记忆”,像红灯亮起脚就会踩刹,根本不用想。那时你就笑了:原来所谓“高手”,就是该忘的忘得快,该记的记得稳。

把四件事摆在案头,我愿意把话说得更透些。这四件并非四堵墙,而是四条河,彼此相通。组块是为了能思考;思考是为了能应用;应用是最好的重复;重复又反过来重塑组块,像春风一遍遍吹,麦浪层层起。不必在“方法论”上打擂台,不必在“技巧”里争高下。易经教我“变易、不易、简易”:变的是场景,不变的是原则,简的是手法。道家劝我“无为而治”,不是不为,而是不妄为;佛经说“空”,不是否定,而是看穿。四书让我记住“诚意正心”,先把心摆正,再把功夫下牢。学到此处,二元对立也可以轻轻放下:不是“深度学习”对“碎片学习”,而是用深度给碎片归类;不是“功利”对“理想”,而是用功利来保养理想;不是“速度”对“质量”,而是用速度去做对的事,用质量去留住速度。生活就是球场,球是圆的,人心更圆。学会像诸葛亮那样先看全局,再像鲁智深那样狠起手来,再像林黛玉那样细细体贴,再像行者那样一路去做。日子久了,学问就住进了身体,住进了步伐,住进了眼神。到那时,你不会再急着“看完一本书、学会一个术”,你会安安静静地“用好一招、打穿一处”,像泰德·威廉姆斯守在自己最好的格子里,像梅西守在自己的走廊里,像庖丁守在刀与骨缝之间的一线里。这样的学习,不耀眼,却踏实;不喧哗,却生根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书籍:Peter C. Brown, Henry L. Roediger III, Mark A. McDaniel《Make It Stick: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》(Belknap Press/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2014)。该书基于认知心理学与教育实验,系统阐释“提取练习、间隔重复、交错训练、生成效应”等深度学习原理,可在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官网与WorldCat等图书馆目录核验版本与作者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