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防疫越是松动,越要警惕小心
2025-08-25

放松不是结束,放松更需要小心。

人最容易犯的错,就是在看见绳子松开时,以为危险已经过去。其实,很多时候,真正的危险不是在最紧的时候,而是在最松的时候。疫情三年,紧张时我们人人自危,出门戴口罩、消毒洗手,连呼吸都带着谨慎。可当政策一放,人心往往松懈,觉得可以肆意而行。可道家的智慧告诉我们,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,松动之时,恰是风险暗暗潜伏的时刻。

我想到《红楼梦》里荣府的气象,繁华极盛之时,早就埋下了衰败的伏笔。不是没钱的时候才危急,而是最富贵时最危险;不是疫情最紧时最需要小心,而是看似放松时最需要警惕。佛家讲“无常”,意思就是世事没有定相,今天是松,明天可能就是紧;今天是轻,明天可能就是重。若我们把松当作“结束”,那就像盲人摸象,只取了一小段,却以为是全貌。

承接着这样想,就能明白文章要说的:科学态度是根本。紧不是好,松也不是好,好坏不在紧松,而在是否真实、是否科学。《大学》里说“致知在格物”,就是要求人要客观求真,不被表象迷惑。疫情政策转弯,有人觉得是胜利的象征,有人觉得是恐慌的开始。其实无论怎样,都该用心去观察事实:病毒是否毒性减弱?医院是否能承载?药物是否提前准备?这些才是决定人心安稳的根。道家所谓“知白守黑”,就是提醒人不要被一时的明亮冲昏头脑,要在看似光明时,守住黑暗里的防备。

顿悟在这里:真正的防疫,其实是修心的镜子。疫情逼迫我们看见自己的恐惧,看见自己的侥幸,也看见自己的麻木。很多人把口罩摘下时,心里暗暗庆幸:“终于可以自由了。”可佛经说“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”。口罩不是自由的枷锁,也不是自由的象征,它只是一个外缘。真正的自由,不在于戴不戴,而在于有没有智慧选择。你若能在放松的政策中,依然保持小心谨慎,那才是真正的自由;你若一放就乱,反而被欲望驱使,那是最深的束缚。

我忽然想起《西游记》里的唐僧,他一路上不是在妖怪来时最危险,而是在妖怪未现身时最容易掉以轻心。孙悟空常常提醒:“师父要小心!”可是唐僧总觉得风平浪静,哪来危险。结果呢?偏偏就在最松快的时刻,被妖怪掳走。放在今天,就是一个最好的比喻:疫情最松时,不是大意的借口,而是最该谨慎的提醒。

明理之后,就知道文章背后的深意:不论政策如何变化,人心都要安稳,不要随着外境摇摆。儒家说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第一步是修身。修什么?修的是定力。若能自持,就能在紧张时不慌乱,在放松时不放纵。佛家说“观心”,就是要在变动中看见不变。疫情终会过去,但人心若学不会警惕与平衡,下次遇到别的风浪,还会跌倒。真正的防疫,不只是防病毒,而是防心里的懈怠、防心里的无明。

所以,防疫越松,越要小心。不是恐惧,而是清醒;不是担忧,而是节制;不是自乱阵脚,而是守住正念。唯有如此,才能安然走过这段不确定的路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书籍:《瘟疫与人》(Plagues and Peoples),作者:William H. McNeill(威廉·麦克尼尔)。这本书系统讲述了人类与瘟疫的互动历史,提醒我们疫情不仅是医学问题,更是人类社会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整体考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