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阳就是光,照亮2023:短暂的痛苦,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
2025-08-25

把心点亮,短痛过后就是天明。

我在阳台泡了一壶茶,冬日的光从云缝里落下来,薄薄的,暖暖的。我忽然想到“阳”这个字,阳就是光,阴便是云。三年里,我们仿佛住在阴里,走路要摸索,说话要停顿,连叹气都轻轻的,生怕惊动什么。如今一场病来去,我也像许多人一样,烧上去、退下来,再烧上去、再退下来;折腾三天半,好像《西游记》里取经路,翻一座山,又是一座山。可当体温安静到三十六度几,我才懂得一句朴素的理:短痛不是灭顶之灾,它更像黎明前的黑,黑得紧,转眼就亮。《易经》言“否极泰来”,《道德经》说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,阴阳此消彼长,不是仇人,是搭档;不必把黑当恶,也别把光当神。光在心里,黑来一阵,它也照得见。粥左罗把“阳”当光来讲,我听懂的“道”是:别用无尽的长期焦虑换取片刻的安全感,也别用一时的兴奋假扮终身的定力。《大学》说“知止而后有定”,我们要给恐惧一个止处,给行动一个起点,给生活一个节律。把手里的路走直,一步一步,像“日拱一卒”,卒卒成阵,就算外面还风声紧,里头也安安稳稳。

我愿意把这件事拆开慢慢讲。第一重,是对黑与光的看法。《易经》教我们以“观”卦观风,“风行地上,观”,风看不见,作用很大;疫情看得见的只是核酸纸,看不见的是惶惶然的人心。若只盯着外物,心就被牵着走,像《官场现形记》里的官样文章,翻来覆去,空空当当。若把“观”放回心上,懂得阴阳互根,就会承认“诸行无常”,黑白交替,乃是常态,不必把每一阵风都当“连环计”。第二重,是对个体与群体的取位。国家要保的是长远的粮仓,要防的是公司倒下、家庭塌陷、房贷压身,《中庸》说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,政策若能回到“中和”,人心才有春生。个体要护的是可承受的秩序,护的是老幼能睡得着,护的是该干嘛还去干嘛;我们在大势里,不是“赤兔马”那样一骑绝尘,而是“青牛车”那样稳稳当当。《红楼梦》里贾府的盛筵,金玉其外,败絮其中,靠的是虚饰,不是筋骨;真正的筋骨,是柴米油盐能转、店铺能开、车流能动、灯火能亮。第三重,是对时间的耐心。大船回头惯性大,眼见春风来,河冰也要裂裂合合一阵子;我们不能因短期的萧条就把长期的确定误判为不确定。《大学》又说“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”,静得住的人,不会被一时的消息左右,安得住的人,才好布置自己的棋局。第四重,是对注意力的分配。有人把时间都给了疫情和谣言,有人把时间都给了书本和手艺;前者日日“望梅止渴”,后者夜夜“凿壁借光”。你把注意力放哪,哪就长草;你把注意力收回,心里就长出一块“瓦尔登湖”,可以照见天色,也可以照见自己。就像“草船借箭”,借的是风势,不是空喊;你要借,就借那股向上的风,把自己变得能承事、能担事、能久事。

真正让我醒转,是烧到第三夜时的一杯温水。我手心托着杯,水在灯下发光。我突然想明白:与其死盯着“阳没阳”,不如回到“光不光”。“光”不是体温计上的数字,“光”是你在黑夜里还能做出的三个决定。第一是决定不乱。人一急,就想抓东西,一会儿囤药,一会儿刷屏,一会儿发火,像“紧箍咒”套在头上,自己把自己勒紧。我给自己立了个小规矩:出了事,先喝口水,先坐一分钟,先把呼吸拉长,再处理。这个“先”,就是《道德经》的“无为”:不是什么都不做,而是不乱做。第二是决定不拖。能今天做的事,别往明天丢;能走的小步,别等大步才走。身体缓了,家里欠的活要补:该收拾的柜子,收拾;该修的灯泡,修;该回的邮件,回。小事不是琐碎,小事是“通关文牒”,它一件件盖印,你就能再跨一步。《水浒传》里梁山虽豪气,草创之时也得“排座次、立军令”,靠的是日常,不是热闹。第三是决定不空。发烧退了,我拿起书,读了十页;能量没满,我就写了三行;精神不够,我就把明天要做的三件事写在便签上。这个“不断粮”的动作,像给心里添一把柴,火星点着了,黑就化掉一层。佛家讲“苦集灭道”,不是把苦拔掉,而是看清因缘、调正路径、减轻无明。我们可做的“道”,不在口号里,也不在抱怨里,就在“今天有一件事完成了”的踏实里。《三国演义》里有“割须弃袍”的决断,该舍就舍;我们该舍的,是无力的纠缠与无果的愤怒。你会发现,所谓“短痛”,并不专指发烧,它也指你肯下定的那个当下:放弃沉溺,把心抽回,像从泥里拔出脚,轻轻一抖,就能向前。

光的“明理”,落下来并不玄。第一条,光不是大灯,是火种。别等城市全亮你才起身,把自家的一盏灯先点起来。灯可以是清清的日程表,可以是干净的床单和开得动的窗,可以是一份练习、一段朗读、一封写给父母的信。灯小小的,却能照住脚背。第二条,光不是对抗,是顺势。顺的是“否泰相因”的气,顺的是人要活、人要爱、人要干活的本能。《道藏》说“抱一守中”,你抱住的是那条中线:不把恐惧扩音,也不把乐观放大;不借“草船”去诈,也不靠“连环计”去吓;踏在中间,光就沿着中线走。第三条,光不是独角戏,是同人于野。你多一句冷静,身边人就少一分慌乱;你多一次援手,小区就多一份温度。买一袋多的菜给隔壁老人,顺手帮他挂个号,嘱咐他多喝水;把用不着的药转给别人,这就是“价值增量”:在共同的困局里,生出多出的那一勺善意,分一勺给别人,再留一勺给自己。第四条,光不是虚名,是名实相副。朋友圈里晒行程,比不上给客户一封靠谱的交付;嘴上喊着搞钱搞钱,不如把工作里的三件要紧事做旧做熟做透。你把“名”贴在“实”上,光就贴在你身上。《儒林外史》里酸气多,空花漂亮却不耐风;我们要的,是耐风的一棵树,根在里,叶在外,风过之后,枝条还在。第五条,光不怕慢,怕停。《瓦尔登湖》里记豆子,一粒一粒,春耕秋成;“日拱一卒”,铁鞋磨穿,局面反倒越走越宽。钱也该这样,体力也该这样,友情也该这样。你若觉得太慢,就抬头看看天,云动得不快,影子也走到了窗前。你若觉得太难,就低头看看脚,鞋带系好了,路也多走了半里。等你回过头,会像《百年孤独》里看家族树一样恍然:原来黑与光,早在你每天清晨的那杯温水里完成了轮换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Viktor E. Frankl, Man’s Search for Meaning, Beacon Press, 2006(最初版1946/1959)。弗兰克尔以亲历与心理学理论,论证人在苦难与不确定中如何通过“意义”点亮内在之光,可于Beacon Press与各大书店检索查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