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篇文章,能解决你80%的写作困惑
2025-08-25
会写作=好输入+会思考+敢下笔+常回炉,这篇就教你怎么做。
我在餐桌边擦拭木纹,杯沿留下的水圈一圈圈淡去,像把心里的杂念一层层擦亮。读完那篇谈写作困惑的文章,我忽然把手里的布放下,对自己说:写作不是花拳绣腿的漂亮句子,写作是“取材—炼心—落笔—回炉”的一条活路。易经讲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,先观,后化;道家说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先守,后用;《大学》给出秩序,“格物—致知—诚意—正心—修身”,由内而外;《心经》提醒“照见五蕴皆空”,看透,才能放下执念。把这些古老的灯,照回到写作上,答案直白得像厨房里的一碗清汤:先把好料备全,再小火慢熬,端上桌,吃完还要洗锅。文章里说“写作是对输入思考后的输出”,我点头,因为这句把门槛压得很低也很高——低,是人人能做;高,是要日日做。为什么在当下要谈这条路?因为信息像水泊梁山的好汉,一呼百应,热闹得很;因为捷径像太虚幻境,镜花水月,抓不住;因为心像孙行者的金箍,一念就紧,一痛就乱。要破这个局,不靠豪言,不靠奇招,靠的是把“输入、思考、输出、重复”四件笨功夫,绑在腰间,走起路来稳稳当当。
我先把“输入”摆在桌上,像摆上一篮子菜:要新鲜,要成色,要分类。立个规矩,日读一时,贵在恒常。不是一腔血气刷十篇,然后再荒十天,而是像《瓦尔登湖》里每日看水,水面似一,光色时时变。数量到了,质量才有土壤,这叫“有之以为利”。可只讲数量会滑向糟粕,于是第二道关是“择善而从”。看书看文,宁取八九分的老匠手笔,不把两三分的糊涂账往脑里塞;像出征前的卧龙,先择盟友再布阵。第三道关,是“读以致用”的心法。佛家分“外显记忆”与“内隐记忆”,前者靠线索召唤,后者靠触发自现。阅读若只“看完”,就是在门口绕圈;要“看透”,就得边看边连,把新知拴进旧网,把零散纳入组块。学到“7±2”,我就把它拴到表达:开会只讲三点;拴到结构:一层不超五至七项;再拴到写作:段落成组,意群成排。久而久之,知识不是散兵游勇,而是旗鼓分明的队列:水果归水果,蔬菜归蔬菜,肉类归肉类,临阵点将,举手可得。易经言“取象以尽意”,我也给阅读立“象”:读完一段,问它“解我一惑乎”;读完一章,问它“补我一短乎”;读完一本,问它“能入我手乎”。若三问俱空,便谢客退场;若有一问有光,便珍藏复读。这样读,速度慢一点,吸收深一点;今日慢一步,他日快十步。输入之道,说穿了:多而不乱,精而不窄,活而不浮。
输入像备料,思考才是烹饪。许多人“背得滚瓜烂熟”,一到用时,手脚却发慌,因为那只是把别人的汤端在自己桌上,未曾点火。《中庸》说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”,写作也须“中与和”:未发之前自省其心,既发之际中节其力。怎么炼?我给自己立了三样小器具。第一样,追问“本质”。见“共鸣”二字,不止会点头,还要问它何所自来:同理的底座是什么?叙事的机括是什么?节奏如何起落?像庖丁望牛,目无全牛,只见筋骨有隙。第二样,编织“链接”。新知到手,先问它能解释什么,又被什么解释;像《儒林外史》里人情事理彼此勾连,像《三国演义》里阵势呼应。听到“漏洞营销”,我把它与“人性七宗罪”相连,再把它反向照到“个体习惯的自我规训”,触类旁通,脑里就亮了几盏小灯。第三样,练“以用证知”。读到一个标题法,就去街巷里拆十块招牌;学到一个谈判框架,就在网购时与客服温和试招;学到一个叙事结构,就把它写进周报。知与行互喂,思考不再是纸上谈兵,而是手上有茧的活路。道家言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这里的“无为”,不是懒,是不妄为;有章法的留白,有节制的出手;不被热闹裹挟,不被虚名牵引。把思考练到这一步,写出来的句子就不再堆砌辞藻,而像庖丁刀,轻轻一入,骨自分。
思明白要落笔,落笔还须回炉。写作之“术”,并非卑微,它是“道”的器。很多人只盯着“好看”,忽略了“能用”。而我把输出拆成四步,像行军过关,步步有据。第一步,高频而不躁。与其憋一“万字雄文”,不如每日百字记事、三百字所感、五百字拆解。手感来自频率,气脉靠的是流水。一日一小段,七日一小文,月末再拣三篇回炉重修,薄积厚发,这才像。第二步,故事与观点并举。人天生爱故事,像《水浒传》火并瓦罐寺,情节牵人;人也求启发,像《官场现形记》照妖镜,讽刺醒人。把故事当船,把观点当帆,互为成就:故事载道,观点不空。第三步,流程化以止漂。定主题、拟标题、搭框架、搜资料、写初稿、校对打磨,每一步都有“可复制”的小表,像诸葛列营,帐内秩序自生。流程不是束缚,是“道法自然”的路径依赖:每到一处,自问一遍,少走弯路。第四步,反馈为师。数据是冷的,读者是热的:多少人阅读,多少人驻足,哪一句被划线,哪一段被跳过。把这些“回响”收进来,不自恋,不自卑。像《百年孤独》里雨季绵延,时间回旋,我们在重复里微调航向。至于“变现”“个人品牌”,都不必拿到前台。佛经说“因缘所生法”,当内容有益、风格诚恳、节奏稳定,自然有缘人来结缘。说到底,输出不是表演,是修行,是把“我所见、我所思、我所行”的线,搓成一股绳,能系住别人,也系住自己。
走到这里,我愿把理掰开,说得再明白一点:写作,是以“象”摄料、以“理”炼心、以“行”成文、以“习”铸骨。四步互相咬合,不可偏废。只“博览”,易浮;只“冥思”,易僵;只“落笔”,易浅;只“打卡”,易乏。正确的姿势,是“观—守—入—化”。先观全局,择善而从;再守定力,不为所扰;继而择微隙而入,轻而有力;最后以反馈而化,日日回新。易经的“变易、不易、简易”在其中:外物常变,原则不变,手法求简。道家的“柔弱胜刚强”在其中:结构柔一点,句法柔一点,姿态柔一点,反而更能穿透。四书的“诚意正心”在其中:先诚,再写;先正,再辩。佛家的“空”在其中:空不是空无,是不执着于句式、不贪恋于赞叹、不惧怕于批评。若还要一句压轴的:别再与别人比“文采的绣花”,请与自己比“洞见的刀口”。当你日日备料、勤勤炼心、稳稳落笔、常常回炉,日子会像稳定滚开的汤,越熬越清,越熬越香。那时你会发现,所谓“解决八成写作困惑”,不是因为你多学了几个秘诀,而是因为你少犯了八成的心病:不浮、不急、不散、不懒。你写的每一段,都能照出自己一点点的清明;你读的每一页,都能点亮别人一星星的灯火。就这样,缓缓走,久久走,走到“正大光明”,走到“恬淡从容”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书籍:William Zinsser, On Writing Well: The Classic Guide to Writing Nonfiction(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, 2006年修订版)。此书以清简之法讲非虚构写作的“取材—结构—语气—反复修订”,与“输入—思考—输出—回炉”的路径相契。可于HarperCollins官网、WorldCat图书馆目录与ISBN检索核验(ISBN-13: 9780060891541)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