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马未都:人的一生,都是有命数的
2025-08-25

人的命运像一条长河,曲折流淌,跌宕起伏,却总归有它的方向。

文章里马未都讲述的,不是猎奇的故事,而是一种“知命”的态度。他说“自知者不怨人,知命者不怨天”,这句话其实就是《荀子》的智慧在当下的回响。人一生都要过坎儿,这些坎儿无论别人如何帮你,最终只能靠自己迈过去。世事不如意十之八九,可若心里装着怨,路就只会越走越窄;若心里安住于命,反而能从局限里看到可能。这样的思考,正是写下这篇文章的缘由——在今天,很多年轻人容易被困境压倒,容易觉得不公平、没希望,他要提醒世人:命数既然如此,就要知分寸、识进退,用自信与坚强,用宽容与安静,去渡过自己的日子。

这其中的智慧,不只是个人经验,而是大道理的映射。易经说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,意思是说困境不是死局,而是推动转化的起点。佛家讲“诸行无常”,提醒我们别执着于眼前的不顺,因为那不过是生命流转中的一环。道家说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,坎坷与顺境本就如阴阳相生,不必强求,只要守住本心,走一步是一步,水到渠成。马未都用他平实的语言,说的就是这些古老经义的现代版本。

想一想,他举的例子其实都很生活化。比如那个写得一手好字却最终轻生的年轻人,他并非真的一无是处,只是他看不见自己的价值。李白早说过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一个人若懂得自知,就不会轻易看轻自己。再比如女博士离职的故事,她有知识却缺乏“慎始慎终”的心,结果难以融入。古人早就讲“慎独”,就是说人要对自己内心负责,不是对外界表演。再比如他错过乾隆珐琅彩碗,懊悔无比,但最终明白这是命数,不强求,才不会心乱。苏轼说“群居不倚,独立不惧”,正是这种态度:在人群中不依赖他人,独处时也不惊惧命运。

顿悟的地方在于,我们习惯把命理解成死板的安排,觉得“命中注定”就是束缚。但实际上,命只是方向,运才是过程。命数是轨道,运气是列车,心是驾驶者。古人说“立命”,意思是命本有定,但如何安顿自己在其中,却是选择。知命,不是认命,而是承认人生有限,却在有限里尽量丰盛。命运像舞台的布景,你无法改动,但你可以决定自己怎样登场,怎样谢幕。

而明理的部分,就是要把这些领悟落在生活里。我们该怎么做?首先要自知。自知不是自卑,而是明白自己是怎样的树,该开怎样的花,不要去攀比别人结果子的速度。其次要坚强。坚强不是硬撑,而是如竹般有节,风来折而不倒。第三要认真。认真就是慎始慎终,把小事做好,自然能撑起大事。第四要宽容。宽容不是纵容,而是知道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气质,你不能要求别人和你一样。再往后,就该学会分阶段:年轻时趋利,养家糊口;中年时趋名,立下名誉;老年时趋静,守住安宁。这是顺应天命的过程,也是修行者的路径。

人生不能全如意,这是宿命;但人生可以无怨,这是选择。若能做到“自知者不怨人,知命者不怨天”,生命里的风雨就不再是沉重的负担,而是修炼心性的磨石。等到回望时,会发现命数里的一切——顺境逆境、得失成败——都只是过眼的浮云,留下来的,是自己是否曾真诚、是否曾勇敢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
推荐书籍:《活出意义来》(Man’s Search for Meaning,维克多·弗兰克尔 著,1946)。这本书源于作者在纳粹集中营中的经历,强调即便身处极端苦难,人也能通过态度与意义感超越命运。它与“知命者不怨天”的思想遥相呼应,为今天理解命数与人生价值提供了深刻的借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