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后疫情时代,一定要改变的7种生活习惯(建议收藏)
2025-08-25

真正的幸福,不在外物,而在日日自我照料与修习。

这一句话,看似浅显,其实点透了整篇文章的要旨:后疫情时代,我们要改变的,不只是生活表象的习惯,而是重新理解“如何安顿自己”。疫情是一次大震荡,把我们往日的安逸彻底摇碎,让人忽然看到身体的脆弱、心灵的浮躁、生活的无序。于是,作者提出七个习惯,看似生活小事,实则关乎养生、处世、修心、立命。这正好契合《易经》里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的道理:人在天地之间,必须随顺自然、调和阴阳,才能在无常的世局中,安稳地走好人生。以下,我便依循起、承、顿悟、明理的节奏,来探寻其中的本质。

最初的震动来自疫情。三年的日子,许多人第一次感受到世界竟然能如此不确定,今天还好好生活,明天可能一切停摆。街道安静如荒原,人与人之间隔着口罩和距离,孤独与恐惧被放大。正如佛家所言“诸行无常”,世事变幻如风,谁也无法预料。于是,人心里生出一个最简单的渴望:平安、健康。这个渴望其实比财富、地位更根本。正因如此,文章开篇引用余秋雨“真正能保护你的,是你自己的人生选择”。这不是虚言,而是提醒我们:别再依赖外界的安慰,唯有自己的选择、自己的生活方式,才是稳固的根。于是,一个新的命题浮现出来:我们该怎样活?

随着这个疑问,文章逐步展开七个答案。规律饮食与睡眠,是修行的根本;运动锻炼,是调动自身阳气、让气血流畅;稳住心态,是不被情绪裹挟,守住中道;读书思考,是提升认知,不被虚妄蒙蔽;存钱节制,是抵御外患的准备;保持忙碌,是让生命能量不断运转;清洁环境,是借外在来整理内在。七个点,看似世俗,却层层呼应了《中庸》里“诚者,自成也,而道自道也”。因为“道”从来不在玄虚处,而在一日三餐、一呼一吸、一念之间。

我在读到“有规律,营养均衡,早睡早起”时,想起《黄帝内经》里反复强调的“阴阳平衡”。夜是阴,日是阳。若昼夜颠倒,就是阴阳错位,身体自然生病。道家修行讲究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”,其实就是提醒我们顺天时、守节律。一个人守不住作息,就等于主动违背了天地运行的秩序。疫情让我们看到,不守自然法度的代价,就是身体崩塌。

又读到“多运动”,心里生出另一种感慨。孔子在《论语》里说:“君子不器。”意思是说人不该僵硬成一件工具,而应当流动、灵活。运动就是让身体活水常新,不让自己成为滞涩的死水。现代医学说运动提升免疫力,古人则讲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”,其实是一体的道理。

而“稳心态”的提醒最切中人心。佛家讲“境随心转”,境界未必可控,但心却能转动万象。疫情期间,有人惊慌失措,有人淡然如常。差别不在外境,而在心的安定。心若浮动,再小的风浪都能把人击倒;心若安定,纵然大江大海,也能稳坐钓鱼台。静能生慧,不是高深的修辞,而是生活中最切实的生存智慧。

至于“勤翻书”,其实是应对现代社会虚妄信息的一剂良方。《易经》说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。书籍就是“通”的钥匙,它让人跳出当下局限,看到更深的智慧。杨绛所言“读书太少,而想得太多”,正是告诫:若缺乏知识根基,再多的思虑都只是空转。疫情让人们陷入焦虑谣言,而读书、思考,恰能使人辨是非、见真伪。

再看“会存钱”,有人觉得俗气,可佛家讲“衣食足而道乃行”。钱财并非贪欲,而是对未来风险的防御。疫情让许多人失业、停业,才发现兜里那点余钱,是能否安然渡过难关的关键。节制物欲,其实就是修行里的“少欲知足”。当人能放下无谓的欲望,反而更有余力去追求真正的心安。

“忙起来”则是另一种修炼。庄子说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”,静是养心;但人若总是闲置,便会滋生懒惰与妄想。忙,不是盲目奔波,而是让自己投入创造,让能量流动不息。方成先生百岁仍创作不辍,正体现了“用进废退”的法则。忙碌若有意义,就像一座炉火,既炼人,也温暖人。

最后的“家干净”,乍一看是家务,实则是心境的写照。《大学》言: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一是皆以修身为本。”修身要从齐家开始,家乱人乱,家净心净。一个干净的房间,是秩序的外化。当我们扫地、擦窗、整理杂物,内心其实也在进行一次清理。舛田光洋所谓“好运会溜走”,虽显迷信,但确有其理:混乱的环境会加重心的杂乱,干净的环境会扶持心的安宁。

当我把这七个生活习惯逐一看过,忽然明白:它们其实就是现代版的修行七步曲。饮食作息是修身,运动是养生,心态是养心,读书是养智,存钱是养德,忙碌是养力,清洁是养境。七者合一,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圆满之道。这也是《易经》所谓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。表面上是生活小习惯,本质上是道的体现。

明白到这里,才算真正领悟:文章不是劝我们多做几件事,而是让我们意识到——后疫情时代,活着本身就是修行。世界无常,唯一能掌握的,是自己的身心。每一个看似微小的习惯,其实都是在与天地和解、与自己和解。你吃一顿饭,睡一个好觉,就是在延续生命的根;你跑一步路,读一页书,就是在积累未来的底气。正如那句话:你怎么过一天,就怎么过一生。

最终的理,落在“自我照料”四个字。不是自私,而是自立。只有当你守住身体的安稳,心灵的安宁,生活的秩序,你才有余力去爱他人、去承担社会。道家说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从来都不是空喊口号,而是次第展开:先把自己打理好,才谈得上更大的责任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书籍:《活下去的理由》(Reasons to Stay Alive),作者Matt Haig。这本书在全球广受欢迎,讲述作者如何在极度焦虑和抑郁中,通过调整生活方式、寻找日常的微小光亮而重获生机,与本文“后疫情生活习惯”的主题深度契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