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张一鸣:龌龊的人会越来越倒霉
2025-08-25

人若心地正直,终会走向光明;人若心术龌龊,迟早会自缚枷锁。

我读完这篇文章后,心里浮起一种朴素而直接的感受:所谓成事的诀窍,并不是隐秘的捷径,而是一些浅显到人人皆知却常常被忽视的原则。张一鸣的微博、良大的解读,其实都像一盏盏小小的灯,照亮日常生活里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困惑。它们没有神秘的姿态,但如果你真正停下来读一读、想一想,就会明白:人这一生,最难的不是懂道理,而是守道理。守住真诚,不纵容懒惰,不沉迷借口,不贪图虚假的安全感,不忘记分享。每一条看似普通的提醒,背后都对应着古人无数次说过的智慧,穿透千年的光,仍然在我们眼前闪烁。

我想到《易经》说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”。这就是文章开头那句话“龌龊的人会越来越倒霉”的深意。倒霉,不是外力随意惩罚,而是你自己播下的因,最后结成的果。佛家称之为因果,道家称之为“反者道之动”,儒家称之为“天理昭昭”。说到底,做人做事的每一步,都是在铺设自己将来的路。你图一时侥幸,便埋下日后的陷阱;你坚守一些看似笨拙的原则,便积累了看不见的福泽。

文章里挑选的五条微博,层层递进,正好像一场修行的过程。第一条讲“找方法,不找借口”。这是修心的开端,一个人如果总是逃避,那么心灵就像被皮质醇反复灌溉的土地,只会变得越来越荒芜。换个角度看,借口其实就是对“无常”的拒绝,你不敢承认世界会变,于是你假装自己没有错。这和佛家讲的“无明”很像。真正的修行,是看清现象背后的因果,不是被恐惧牵着鼻子走。

第二条谈“年轻人不要追求安全感”。这句话让我想起《道德经》里的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。安全感从外部找,终究会随环境一同崩塌。你依赖银行的体制,依赖行业的保护,就像把房子盖在沙滩上,潮水一来就什么都没了。真正的安稳,其实是来自你面对不确定的勇气。也就是孔子所说的“君子固穷”,再大的风浪也能自守一份不乱。

第三条讲“感性做人,理性做事”。这正是儒家“中庸”的智慧。中庸不是平庸,而是能在两极之间找到合宜的分寸。人是情感的动物,太理性就会冷硬如铁;但没有理性,事情就难以成就。佛经里说“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”,也是这个意思。面对人要有慈悲心,面对事要有清明心。管理人若只讲道理而不懂情绪,就像弹琴只按指法,不顾旋律,终究无法动人。

第四条点明“龌龊的人会越来越倒霉”。这看似直白,其实最接近《易经》的大智慧。天地运行,阴阳交替,本就是平衡的机制。假货、欺骗、短视的获利,不过是暂时逆流而上,最终必然反噬自己。过去在“增量市场”,信息不透明,或许还能靠侥幸。但如今万物互联,信息流动如光一样快,你的恶念、恶行都会被放大。经济规律已经逼迫人回归道义,诚实才是最划算的投资。道家说“大器晚成”,佛家说“因果不虚”,这条微博其实就是现代版的因果律。

第五条“生活中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分享”。这句话最温柔。分享其实是对自我的再造。当你给予时,你并没有失去,反而在彼此的连接中获得一种安宁。这与佛家“布施”的观念完全一致。你布施一份善意,其实是在修自己的心田,让它丰润而广阔。也像《论语》里的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”,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竞争,而是互相成全。

读到最后,我忽然明白,这些话并不是教人高深的智慧,而是提醒人不要忘了最基本的生活法则。人为什么常常跌倒?不是因为不懂,而是因为总想抄近路。物理学里说能量守恒,其实人生何尝不是?你今天逃掉的账,明天必然要偿还;你今天播下的善,未来终会开花。张一鸣说“坚持原则很多时候是经济的,可以看做是一种短期浮亏,但长期受益的投资”。这话和老子说的“道法自然”如出一辙。自然不是马上回报,但它一定在暗暗记账。

所以,我合上文章时,心里觉得,真正的修行其实不在山林,不在经卷,而在这些日常选择里。你每天选择真诚还是虚伪,选择勇敢还是借口,选择分享还是吝啬,这些小小的念头和行动,决定了你一生的方向。修行并不是要成仙成佛,而是让自己活得更清澈,更自在,更安稳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彼得·圣吉《第五项修炼》(The Fifth Discipline),哈佛商学院教授对“学习型组织”的经典阐述,揭示个体与组织如何通过修炼心智模式、共同愿景和系统思考来应对复杂与不确定性。与本文呼应,它强调的并不是速成的诀窍,而是长期的原则和修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