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2023年,和谁在一起,真的很重要:请一定与有野心的人为伍
2025-08-25

跟有野心的人结伴,你会少走十年弯路。

清晨的路口,红灯数着秒,我端着便利店的热茶,忽然想起今天要写的题目:和谁在一起,真的很重要。想来这句话人人都懂,可真要拿来用,常常用不到点子上。有人说要和厉害的人一起,有人说要和善良的人一起,还有人说要和跟自己合得来的人一起。到底哪一种才是对的?我在心里打了个结:要和有野心的人一起,但这个“野心”不是贪婪,不是攀附,而是志向,是把心安放在更大处的一种愿力与力度。读到那篇文章,我明白它回答的核心问题是:在不确定的时代,怎样用“人”来撬动命运的杠杆;也明白为什么要在当下写——因为网络把悲观放大,把犹豫传染,很多人被动地被环境推着走,却忘了换环境、换同伴、换自己。易经说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,这不是玄学,是日常。你天天在怎样的气场里,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。荀子说“蓬生麻中,不扶自直”,这不是口号,是习气。佛家说“诸法因缘生”,这不是诗意,是路径。与什么样的人共处,等于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因缘,于是就有了什么样的果。想通这个,就知道“和谁在一起”不是人情世故的小技巧,而是修行上的大道理。

回头看那篇文章,它把话说得明白:穷人最缺少的不是钱,是成为富人的野心;富人是定了要做多大的事,就去匹配多大的本事;一个人难以靠单打独斗翻过山梁,需要借力,需要进入有目标、有行动力的队伍。在我看来,这一整套说法,正好与“四书五经”里那些质朴的道理暗暗相合。《大学》说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”,先后顺序就是先人后事——先把人放对了,后面的事才有谱。《论语》说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”,这句常被背烂了,却忘了重点在“取其善者而从之”,不是随便跟,是有选择地跟。《道德经》说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”,与有野心者为伍,不是为了借他们的刀去胜人,而是借他们的镜自胜。佛家讲“善知识”,说真正的朋友是能把你引到清净处的人,他会提醒、会照见、会护持,让你不至于在惯性里打转。原来我们以为是社交,其实是修心的道;我们以为是人脉,其实是因缘的网。

我曾把“野心”这个词在脑海里反复咂摸。它如果只有“野”没有“心”,就会偏到贪;如果只有“心”没有“野”,就会软到散。道家讲“有无相生”,阴阳互补,最好的野心,是“愿力+节制”。愿力让我们敢发愿,敢定向;节制让我们不走偏,不走急。《易·系辞》有言:“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”乾是天,主动创造;坤是地,安静承载。与有野心的人同行,实则是与“乾”的一面相应,但真正的成长,要有“坤”的简与能,肯做、能做、做久。文章里说“要用杠杆”,我把这句话放在佛家的“缘起”上看:一切都是条件的联动,你换一个圈层,就是换一个条件场;你靠近一个有愿力的人,就是往自己生命里添了新的助缘。说白了,这不是投机,是择缘。你站在哪片土,就长成哪种树;你跟哪群人,就有哪种气。

在日常里我做了个小练习。下班后,我会在地铁里看一个人十分钟:看他如何用手机,是沉迷刷短视频,还是在做笔记;看他如何对待空间,是散乱靠着睡去,还是抽出一本书安静读;看他面对拥挤,是埋怨连连,还是默默前行。我发现,不同的人各自携带着不同的“时间用法”。你和谁一起,不只是和某个名字在一起,而是跟一种时间观在一起,跟一种风险态度在一起,跟一种目标拆解法在一起。文章提醒我们:富人是“要做多大事,就去培养多大本事”。这句看似豪气,其实是最现实的因果。先订了山顶,再去配合体力、路线、装备;先有结果导向,再用行动去倒推中间的每一步。《大学》说“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”,这一串就是倒推法。你若与这样的人同路,你会被他的秩序感带着走,心不再飘,脚不再乱。

到了某天夜里,我忽然在心里“咔哒”一声,像门轴上了油。顿悟的那一刻来得很生活:我在便利店收银台排队,前面一个年轻人买了两瓶能量饮料,听见他对同伴说明天要见客户,今晚要把方案再改三遍。我忽然觉得,与其说我们在“选择同伴”,不如说我们在“替自己换操作系统”。之前的我,总习惯用旧系统:遇事先问可不可以,能不能,而不是问要不要,值不值。旧系统在乎不犯错,新系统在乎能成事。那篇文章提到“有人劝年轻人换赛道,十个人里只有一个动起来”,我想起《易经》的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。“穷”不是贫穷,是走到头了,是路径穷尽,是惯性也无以为继。此时若不变,便只能在原地兜圈。与有野心的人同处,就是让自己被“变”的力量包围:他们敢定目标,敢拆分路径,敢借力,敢承担不确定地迈出第一步。你被这股气息薰着,连犹豫都来不及,脚已经朝前迈。孔子说“与其不如人也,何如人何?”意思是,比起抱怨不如人,不如想想怎样像那样的人。与其自己造一架飞机,不如先上别人的飞机,看机长如何起落、如何绕云、如何处置颠簸。久而久之,你学到的不是一两招,而是一整套“飞行规范”。

有人担心,贴近有野心的人,会不会被裹挟,会不会被利用,会不会失去自我?这是个好问题,也是一层更深的关隘。佛家讲“不二”,超越对立。真正的野心应该是利他之志,不是掠夺之欲;是肯担之责,不是自肥之计。如果你靠近的,是只看短利、只论输赢的“野”,那你会感到焦灼,会觉得心浮气躁。你需要辨相:“志向”与“欲望”,一字之差,气味迥异。志向的人谈远期,谈“意义”,谈“如何让事情成”;欲望的人只谈“拿到多少”,只问“谁输谁赢”。易经说“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,看人文,就是看一个人如何处理与人的关系、与事的关系、与时间的关系。道家讲“少则得,多则惑”,真正的野心,不是没边地多,而是“知止而后有定”。你在这样的辨析里,慢慢学会挑人,也慢慢学会挑自己。

怎么挑?我把它落成三句日常的检查。我会看他如何用时间:是把黄金时段给长期有复利的事情,还是给情绪和喧嚣;我会看他如何面向不确定:是希望所有事情都有标准答案,还是接受“一边走一边长”;我会看他如何对待别人:是愿意分享方法、愿意拉人一把,还是怕你超过他,处处设限。这三看,不需要仪式,不需要面试,只要在生活里静静观察,答案就会浮出来。然后我会问自己:我是不是也在这样用时间、面对不确定、对待别人。因为说到底,和谁在一起是一件双向的事,圈子挑你之前,你得先配得上圈子。佛家讲“戒、定、慧”,拿到现实里,就是“节制、专注、明白”。节制小欲,才能把力气攒到大事上;专注一事,才能让行动有穿透力;明白因果,才能不被一时波动带着走。你做到这三点,便不再只是去靠近有野心的人,而是在变成一个有野心且有分寸的人。你不是来索取,而是来共成。

我也想给那些“还在家鹅群里的天鹅”一句信心话。动物行为学家洛伦兹做过著名的“印刻”研究,小鹅会把第一眼看到的生物当作“母亲”,从此跟随,学会它的行为模式。我们何尝不是这样?小时候看见的、相信的、被鼓励的,会在心里悄悄变成框架,长大了还在牵引。你如果曾被“别做梦”“踏实点”“别出风头”的声音围着,难免胆小,难免怕。别怪自己,只是印刻不同。现在你要做的,不是指责过去,而是更换印刻,给自己找一群敢想敢做又肯自省的人,从他们那里“再印刻一次”。这个过程,一开始会别扭,会焦虑,会觉得自己像转校生;但只要你留得住,哪怕三个月、六个月,你的语言会变,你的动作会变,你的心气会变。你会发现,原来很多“做不到”,其实是“没见过做到的人”。你见过一次,就能信一次;你信得多了,就做得起来。

说到落地,我把这道理压成一张很生活的“今天清单”。第一,今天至少跟一个比我强一点点的人聊十五分钟,不求深度,只求吸收他面对问题的框架;第二,今天把一个长期目标倒推成三个今天能做的小动作,比如写一页方案、联系一个客户、复盘一次失败;第三,今天给别人提供一次小帮助,不计回报,只为在“给予”的位置练习久一点。你按照这张小清单连续做三十天,你会发现,身边开始出现新的名字,新的关系,新的机会。你会不那么在意一时胜负,开始在意自己是不是在成长中。你会不再纠结“值得不值得”,而是问“怎样才成”。这时你就会懂,所谓“和谁在一起”,不是攀附权势,也不是抱团取暖,而是把自己放进一个能让你“定→静→安→虑→得”的场域里。你被看见,也被约束;你被推动,也被修剪。这些看似不自由的安排,恰恰是在给你真正的自由——成为更能担当的你。

我把话收束一下。不要把“穷人”和“富人”放在对立面,不要把“野心”和“安稳”放在对立面。真正的修行,是在心里同时养两株树:一株叫“道心”,向内,清明、谦抑、能自省;一株叫“野心”,向外,敢发愿、敢承担、肯出力。二者相生,不相害。《道德经》说“上善若水”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你走进有野心的人群里,不是去争,更不是去卷,而是去利他、去成事、去把一件对别人也有好处的事做出来。到这个份上,你才会体会到文章真正的旨趣:与其问“我会不会被淘汰”,不如问“我能不能提供价值”;与其问“我配不配进入那个圈子”,不如问“我能不能让这个圈子更好一点”。当你愿意这样问,命运就会把你往更广阔的地方推。最后,把选择缩到一句实打实的话:选人先于选事,选事先于选钱,选钱先于选名。把自己交给对的人,把时间交给对的事,把回报交给时间。如此,路就不再弯弯绕绕,脚下也不再踉踉跄跄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书籍:吉姆·柯林斯(Jim Collins)《从优秀到卓越:为什么一些公司会成功跃迁……而另一些则不会》(Good to Great: Why Some Companies Make the Leap… and Others Don’t),HarperBusiness,2001。书中第三章“先人后事”(First Who…Then What)系统论证了“与谁在一起”先于“做什么”的重要性,与本文主题高度契合,可查英文原版与中译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