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染之后,6个国家与新冠的共存之路
2025-08-25
真正的共存不是放任,是顺势有度地护人心。
我读完那篇关于六个国家与新冠共存的文章,心里升起一个清清楚楚的问题:人怎样在无常里过日子,既守住生命,也守住生活?我端起茶杯,窗外有风,像《易经》里的巽,入万物而不争。我忽然明白,这篇文章之所以在当下有必要,是因为我们终于从“非黑即白”的争执里走出来了,开始看见“时中”的价值。共存不是两难,是权衡,是权度,是把手缓缓从紧握的拳头里松开,让气息回到胸口,让日子回到人间。书里说的英国、美国、越南、新加坡、韩国、澳大利亚,各有各的选择与代价,像六根手指触碰同一池水,涟漪不同,水性相同。儒家讲中庸,道家讲无为,佛家讲中道,《易经》讲通变,这四条古老的路,在这三年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方向:承认“变”,善用“度”,先护弱,再放行,信任是底,准备是器,节制是用。我们争来争去,最后还是绕回到这几件朴素的小事上。它们看似不惊人,却像家门口那块踏脚石,天天踩,越踩越稳。
继续读,我发现这篇文章回答的核心问题很简单:当世界突变时,一个社会如何找到“时位”的合宜,把“道”落在“术”上,把“心”落在“手”上?为什么现在写,因为过去的紧张与争吵,已经让我们学会了分辨:什么是必要的刚,什么是更长久的柔。就像《道德经》所说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,火候太猛,焦;火候太小,生;唯有火候得当,才有入口的香。共存这两个字,讲的就是火候。它不在口号里,在每一次收放之间,在每一条看似琐碎的规定背后。戴不戴口罩、谁先打针、何时开放、床位怎么分配,听起来是“术”,里头却藏着“道”:敬畏、慈悲、节制、信任。若把一个国家看作有机体,这四样就是气血,通则人暖,滞则人寒。这样想,心里就不再纠缠“封还是放”的对立了,因为那只是棋局上的一手,应的是局,而不是棋子的喜恶。
我把杯子放下,开始对照自己的生活,把文章里的六条线索拆开来看。第一,承认无常,这是《易经》的骨架。风会变向,水会改道,病毒会变异,政策会调整,绝对不动的只有变化本身。承认无常,并不等于无所作为,而是学“时中”:当上升之时承认它,当下降之时接受它,在转折处不急不躁。第二,先护弱者,这是儒家的仁。《论语》说“长幼有序”,真正的秩序不是压人,而是把资源先放到更需要的人身上。文章里反复提到的老年人优先接种,正是“仁”的现代表达。第三,节制传播峰值,这是道家的柔。与其硬碰硬,不如化解锋芒,拉平曲线,不争第一时间彻底放开,也不固守一条线绝不松手,像水一样,遇山则绕。第四,建立信任,这是佛家的缘起。同样的政策,落在不同的信任土壤上,结果天差地别。信任不是喊出来的,是在平日里一件件小事里存起来的信用,是“说到做到”的业力。当民众相信彼此,相信机构,很多“术”才有“道”。这四件事独立又不重叠,合在一起,就是“共存”的骨肉筋脉。
忽然,我有一种顿悟感从心里冒出来,像是夜里走路,摸到了门口那枚熟悉的钥匙。我们常把“封”和“放”当作两极,好像一定要选边站;其实《中庸》早已给了答案: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中,不是折中,更不是模糊,而是恰到好处的分寸。分寸从哪里来?来自《易》的“时位”:何时何地,什么人,做多少,停到哪。文章里那些策略——分阶段开放、随势收紧、把病床分层、让轻症居家、让重症直达——它们不是随意拼凑,是把“时位”对齐。对齐之后,术才能成其为术。再往里看,道家说“无为”,常被误解为什么都不做。其实无为是不妄为,是不与天为敌,不与势较劲。对待疫情,真正的“无为”就是不做过度自信的判断,也不做过度恐惧的动作。把手脚从极端里抽回来,让系统自己的弹性发挥作用。佛家讲“中道”,远离两边,既不执着清零的永恒,也不执着放任的自由,把心安在因缘里,安在此时此地能做的事上。儒家说“仁者爱人”,不是情绪的善意,而是制度的慈悲。优先保护免疫弱者,不让他们在浪头里先沉下去,这就是“仁”的现代版。把这三家合读,其实只有一个字:度。心有度,手有度,话有度,门有度。度好,事就顺;度坏,事就拧。度,不是凭感觉,是靠练习。每天练一点,练在通风、练在口罩、练在疫苗、练在就医流程、练在透明沟通。练久了,社会的“功夫”就出来了。到了这里,你会发现所谓“与病毒共存”,并非与病毒妥协,而是与现实和解;并非放弃抵抗,而是选择更有效的抵抗。真正的输赢,不在短暂一波数据的高低,而在长期系统的韧性与善良有没有被磨出来。
把顿悟落回到日常,我给自己定下三句简简的口诀,写在冰箱贴上,像给孩子讲故事那样讲给自己听。第一句,先看势再出手。《易经》讲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。每天看清风向再决定今天的安排,人多的地方少去一点,老人孩子先顾一下,心里少一分慌。第二句,先立界再自由。《道德经》说“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”,界限是空出来的空间,让行动有边界,反而自由。比如家里定个小约定:发烧不硬撑,吃药不拖延;小区群里只转官方通知,不传小道消息。第三句,先护弱再兼顾强。儒家说“长者先,幼者后”,不是谁更重要,而是谁更容易受伤。门诊预约让出早上第一班给老人,家里备药先考虑慢性病的长辈,单位做排班先照顾有孩子的同事。这些小小的举动,把“仁”变成可触摸的安排。佛家说“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”,不必把每次调整都当作输赢,只把它当作“因缘具足”后的顺流,今天这样做,明天那样做,心里有一条不变的线:不贪、不急、不忍心。这样过一段时间,你会看见自己的生活悄悄安稳下来。所谓“共存”,就像在海边住,知道潮起潮落,不叹息潮水的性情,也不轻慢自己的小屋,门口垫一块厚实的门垫,窗台摆一盆耐风的花,日子照样一天天有滋味。
最后,我把文章里的经验,归结成一句话放在心口:以慈悲为本,以节制为法,以信任为桥,以准备为器。慈悲,就是先护弱,让制度有温度;节制,就是拉平高峰,让系统有余裕;信任,就是少一点怀疑的指指点点,多一点说到做到;准备,就是把该准备的都准备好,不高声喧哗,不仓皇失措。四者既独立又互补,像桌子的四条腿,缺一条就摇晃。它们共同回答了“为什么此刻写”: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长期与不确定共处的时代,真正需要的不是绝对答案,而是可重复的功夫。功夫来自“道”的指引,也来自“术”的迭代。道让我们不迷路,术让我们不摔跤。等哪天你忽然发现,自己不再被突如其来的消息牵着走,不再在争论里耗尽力气,不再把防疫当作立场,而是当作彼此照应的方式,你就明白了:这三年磨出来的,不只是免疫力,更是做人做事的分寸感。分寸感,是最值得存的“资产”。它不像存款那样看得见,却能在关键时刻托住你。愿我们在人间事里多练一分功夫,少添一分伤害。愿我们既不苛责也不放任,既不倔强也不懈怠,轻轻地,稳稳地,把日子过好,把人心护好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作品:Nassim Nicholas Taleb《反脆弱:从不确定性中获益》(Antifragile: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),Random House, 2012。英文版出版社页面可查:https://www.penguinrandomhouse.com/books/221610/antifragile-by-nassim-nicholas-taleb/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