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第4年,美团、拼多多与瑞幸咖啡赚得更多了
2025-08-25
世道在换,顺势修心的人更稳,秘诀藏在日常小事里。
我在厨房切菜,手机又弹出消息,说美团、拼多多、瑞幸咖啡在疫情第四年赚得盆满钵满。我放下刀,忽然有点恍惚:我们在抱怨难,他们在数钱;我们在不知所措,他们在扩边。静一静,复又想起《易经》里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,再看《中庸》说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。这些古老的句子,落在眼下,就是四个字:顺势而行。顺,不是跟风,而是看清人心之所向、时间之所趋、位置之所当。文章所讲的三家公司,说白了,各有术法:即时零售让“懒”变“值”,拼团逻辑让“省”变“乐”,饮料化咖啡让“甜”化“安”。它们像在同一条河里摸索,各自找到一块安稳的石头。道家讲“道法自然”,自然不是风景,它是人们起居饮食的那点点习惯,是我们一升一降的心气。疫情把人们的脚步收回屋里,把钱包捏紧,把味蕾调了个淡;而他们用近场配送、底价拼单、联名爆款,替我们接住了这些改变。于是,问题其实很简单:为什么有人能在风里增肌,我们却在雨里消瘦?答案仍旧回到修行的老题:认清“时”、选准“位”、练稳“心”。当下写下这些,不是替他们喝彩,是把他们的术,拆出背后的道,好让我们在自己的小日子里也能生出一点把握感。
我先把“时”的故事讲给自己听。美团说即时零售是风口,我开门望见的却是楼下外卖小哥在寒风里跑。人犯懒,是因为被困在家、被工作挤压、被孩子和饭碗来回拉扯;“懒”不是罪,它只是生活给出的真相。美团靠近了这个真相:你要半小时的便利,它就半小时到。易经有“需”卦,讲的是在等待中把握时机。即时零售就是“需”的现代形态,不急不躁,抓人们“此刻要”的那一点急迫,一杯护手霜、一个充电头、一碗汤面,都是“此刻要”的小小锚点。把“此刻”服务好,生意就不怕远。于是我们看到,订单越积越多,现金越存越厚。话说回来,这不是炫耀,是提醒。我们每天也在做即时零售:父母要一句安慰,孩子要一颗糖,伴侣要一杯热水。给到“此刻”的所需,就是修行里的“当下”。把“当下”做好,家里就不散,心就不乱,手头的小事业也慢慢有光。
再说“位”的文章。拼多多被说成“向下”,可“下沉”这两个字,打开看,就是把自己放低到用户所在的位。佛家讲缘起,万事万物因缘和合而生,价格、社交、物流都是缘。人们想要省点钱,不丢面子,还能有点热热闹闹的参与感;拼团就是把这些缘结在一起。广告变现,又像是把商家的焦虑汇成一条河:谁都想被看见,谁都想卖得快,谁都愿意拿点预算换一个机会。我们常把这类平台说成“会薅”,可站远一点看,它其实像是镜子:用户精打细算,商家押注流量;平台顺着水势搭桥布路。《论语》说“君子和而不同”,和的是方向,不同的是手法。平台和商家在“卖货”这个方向上和,但在价格、规则、售后这些“手法”上不同,于是便有摩擦,有抱怨,也有增长。我们做事也一样,先和方向,再调手法。方向对了,分歧反而是磨刀石,磨出新办法、新配比、新路径。
再落一笔在“心”。瑞幸用甜驯服了苦,用联名唤起了趣,用门店密度改变了人们下午三点的走路路线。有人说那不算“咖啡”,可谁规定“真实”的快乐一定要苦一点才配得上?《中庸》讲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”。甜不是问题,问题在“节”。瑞幸靠甜让很多人第一次进入咖啡世界,再慢慢过渡到不同的口味;这和修行一样,先让人愿意进门,再引他稳住脚。这招看似俗,实则稳。《道德经》说“柔弱胜刚强”,甜是一种柔,联名也是一种柔,价格的下调更是一种柔;柔不是退让,是先让你靠近我,靠近之后再谈选择。我们做内容、做产品、做服务,何尝不是这样?先用柔把门开了,再用质把根扎下去。
到这里,我忽然像被一盆温水泼醒。原来我总是想分个对错,谁更“高级”、谁更“正宗”,谁才是真咖啡,谁才是真创新,可这些对立只是心里的一把尺,量半天,量的不过是自己的执念。《心经》说“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”,它不是否定世界,而是告诉我们:不要被单一标签绑住。美团不只服务“懒”,它服务的是被时间裹挟的人;拼多多不只“下沉”,它让精算的生活不必羞涩;瑞幸不只“甜”,它在把陌生的文化翻译成可入口的习惯。超越二分法之后,我看见三个关键词:势、度、心。势,是外界的风向;度,是手上的拿捏;心,是内里的安处。没有势,你再努力也像逆水游;没有度,你的力气会把杯子捏碎;没有心,你会在热闹里迷路。日子天天过,练的就是这三样。
我琢磨着把这三样化成每天做得来的功课。第一件,练“察势”的耳朵。买菜时留意摊主摆在前面的菜,天冷他推萝卜,天热他摆瓜,都是势。做内容时看看朋友群里转来转去的句子,叹息增加,是负面情绪在涨;晒娃增多,是家庭时光在回潮;学做菜的视频火,是居家在延展。势并不抽象,它就贴着生活。第二件,练“守度”的手。点外卖时问一问,真要“立刻”,还是可以等到晚一点拼单;逛电商时问一问,真的“最便宜”,还是要换一次性价比的比较。度不是死规矩,它像煲汤的火候,小小调一下,汤就不寡不腻。第三件,练“安心”的眼。看热搜看一会儿就停,看消息看完就放,脑子像窗户,要开也要关,开是透气,关是养神。佛家讲戒定慧,先护住该守的边界(戒),再稳住心不乱跑(定),随后智慧自然透出来(慧)。
这么练着练着,商业现象就不再是热闹的新闻,而是能拿来用的一把尺子。我把它量回自己的手上,得出几个结论。结论之一:靠近“此刻要”,你就能省力赚钱,不必跑远。无论卖课程卖手作卖咨询,先问“对方此刻缺什么”,再上架。结论之二:把“省心、省钱、省时”做到位,用户会自己走过来。省心靠清晰的流程,省钱靠诚实的定价,省时靠直截了当的表达。结论之三:用“柔”的方式建立“硬”的信任。先让人愿意迈一步,甜一点、低一点、慢一点都可以;但把品质、交付、售后这些硬骨头咬住不放。结论之四:把“广告”理解为“放大器”,而不是遮羞布。广告只是把你已经有的价值放大,别让空壳被放大,那会爆裂。结论之五:在组织里做“近场”的人。离问题近、离客户近、离交付近。近,意味着马上能闻到味、摸到温度,判断就不会失真。
我也不隐瞒心里的一个小别扭:当我们被平台裹挟,担心规则不稳、担心利益不均,如何自保?答案仍然回到“度”。不要把自己全部交给一个渠道,也不要把价格压到没有余地。给自己留弹性,就是给生活留转身。《大学》说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明明德,是把手艺修好;亲民,是把价值讲明白;止于至善,是把标准一寸寸往上提。这样做,不管平台怎么变,你都不会空手。平台若好,顺势走快一点;平台若变,让渡一点,换到更多的自留地。
到了这里,我更愿意把这三家公司的故事,当成修行的三面镜子。美团教我“当下即道”,抓住“此刻要”的一瞬;拼多多教我“位中用外”,在下沉处找到上升的阶梯;瑞幸教我“柔中有骨”,用甜把门打开,用硬把根扎下。三面镜子照来照去,映出的是同一件事:心和世界并不对立,我们的手法要顺着人的本性去设计,我们的节拍要顺着时间的呼吸去安排,我们的眼神要顺着位置的高低去校准。《易经》讲“时中”,不是中庸无味,而是把握节拍里的中心;《道德经》讲“不争”,不是退缩,而是不与势争、不与理争,只与自己的懒惰与浮躁争。争得赢自己,就赢得了大势。
如果要把这段体会浓缩成一剂方子,我会写在便签上,贴在冰箱门上:先问此刻要,再看位置对,后稳我这颗心。此刻要,是“时”;位置对,是“位”;这颗心,是“心”。三件小事,忙中不忘。忙里偷闲的时候,给爸妈打个电话,问问“此刻要什么”;陪孩子做完作业,陪他走到窗边,看楼下的风,问问自己“位置对不对”;入睡前把手机翻过来,默念一句“心要稳一稳”。这些看似琐碎的小动作,积久成功,功到自然成。古书里那些看着高高在上的词,回到日常,就变得很轻很暖:顺势,不是趋炎附势,而是与民心同行;修心,不是练绝活,而是把日常的小事做好,重复做,缓缓做,做出自己的节奏感。
我也明白,明天还会有新的平台、新的打法、新的名词扑面而来。别怕名词,怕的是被名词吓住。《庄子》说“乘物以游心”,顺着事物的背面,游回心里的明白。名词换来换去,人的需求无非就是那几样:要便利、要便宜、要好玩、要被理解。只要心里记住这几样,你做产品也好,写文章也好,带团队也好,就不至于手忙脚乱。对外看势,对内修心,中间把度拿稳,能慢慢穿越一次又一次的波动。真正的本事,是给混沌一点秩序,给焦虑一点边界,给疲惫一点休息。这样,我们就算在不景气里,也能过一点景气的小日子;就算在寒风里,也能把一盏小灯点亮。
我把刀洗了,继续切菜。水龙头的水在流,电饭煲的灯在亮,我忽然觉得安心。安心不是新闻给的,不是财报给的,是当下这口饭、这杯茶、这份心气给的。把三家的故事收进心里,不是为了崇拜成功,而是为了学会一种走路法:脚掌贴地,眼睛向前,心里有数。走着走着,我们也会在自己的小世界里,赚到属于自己的“更多”。那“更多”,可能不是钱,可能是更稳的关系、更清楚的手艺、更柔软的性情。风大雨急,没关系,顺势修心,慢慢来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Nassim Nicholas Taleb《反脆弱:从不确定性中获益》(Antifragile: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)。英文版由 Random House 于2012年出版,ISBN 978-1400067824;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。此书系统阐述“在波动、压力、混乱中变强”的方法论,与文中“势、度、心”的实践相呼应,能帮助读者在不确定的年代建立可增长的生活与工作方式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