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26名新冠感染者的自述
2025-08-25

生命没有绝对的敌人,真正要学会的是与变化共处。

这句话,就是全文的核心。它像一个小小的种子,把我想说的一切都压缩其中:新冠的故事,不只是关于疾病,而是关于人心,关于如何面对不确定。孩子也能懂,听到也许会一愣,想继续听下去。因为人最害怕的,其实是变化,而不是痛苦本身。

人类三年走过新冠的阴影,新闻、热搜、统计数字、专家的声音,一层一层叠加在心里,形成巨大的焦虑。文章里二十六个人的自述,看似是零散的病程记录,却像二十六面镜子,把同一种生命体验折射出千姿百态:有人说像感冒一样轻描淡写,有人说像火烧般痛苦难忍,有人甚至把它看作一段奇特的经历。表面看,这些是不同个体的命运,其实背后都是同一个问题:当世界突然改变,当身体突然陌生,我们如何安放自己的心?

《易经》里说,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变,就是生命的常态。新冠不过是一次集体的“变”,把每个人从熟悉的生活中剥离出来,逼迫去看见脆弱、看见恐惧。有人选择遮掩,说自己没得过;有人选择平常,像讲一场小感冒;有人在里面学会放下,笑谈“中奖了”。这种差异,并不是病毒强弱的不同,而是心境的不同。道家讲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不是消极等待,而是承认世事无法尽控,从而顺势而为。二十六份自述,就是二十六种“顺”,有的顺着身体休息,有的顺着心意坦然,有的顺着经历去理解更多人。

承接着看,这些经历其实也在回答一个当下最深的追问:新冠到底是一件大事还是小事?这不是统计数据能解决的。数字告诉我们重症率下降、死亡率降低,专家告诉我们它正在变得像流感,可是,真正的答案,不在统计里,不在宣告里,而在人心里。有人失去味觉,焦急两周,终于恢复;有人长了红疹,彻夜难眠,几近崩溃;有人三天痊愈,觉得不过是一阵子风寒。于是我们才发现,“大”与“小”,不是病毒的大小,而是体验的差别。《中庸》讲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”对疾病的感受,本就没有一刀切的答案。心若平,中即是中;心若乱,小事也能放大成山。

再往深处去顿悟,就会看到,疫情像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人和社会的许多执念。有人担心就业歧视,有人担心回国受阻,有人担心家人焦虑,这些担心不一定因为病而起,而是本来就潜藏的恐惧,被新冠放大。佛经里说“一切唯心造”,恐惧未必在外,而在心里编织的网。很多受访者都在讲:感染之后反而不怕了,反而觉得平常了。为什么?因为恐惧在未来,现实却在当下。真正的体验,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。正如《心经》所言:“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。”新冠不是全然的灾难,也不是完全的小事,它只是一个过程。若执着,就成了苦难;若放下,就成了经历。

这里的智慧,并不是要我们忽视风险,而是要我们学会和变化并行。身体需要防护,但心也要修炼。恐惧的时候,不妨想一想,《道德经》里常说的“反者道之动”。生命的力量,常常不是来自于抗拒,而是来自于回旋。就像水,遇到石头不一定要硬撞,绕过去也能前行。疫情让我们停下脚步,不是为了让我们永远恐惧,而是提醒我们:多喝水,多休息,保持好心态。简简单单几句话,却是最深的道理。

最后明理时,我更愿意说,这二十六个故事,不是告诉我们答案,而是提醒我们:生命没有绝对的敌人。病毒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浪头,它推着我们去学会柔软,学会放松,学会在不可控里找到自己的“可控”。这就是修行的日常,不是去逃避,而是去经历。经历过了,心就宽了,恐惧就小了。正如文中那位女孩说的,“这好像不是观念或者理论的问题,而是经历的问题”。确实如此,经历之后,世界不会再一样,心也不会再一样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阿尔贝·加缪《鼠疫》(La Peste),法国作家加缪在1947年出版的经典小说,以一座城市遭遇瘟疫的故事,探讨人在灾难面前的恐惧、荒谬与坚守。可查阅:Gallimard出版社1947年法文版,或中文版(译林出版社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