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第一次冲击”即将到来,一份指南教你轻松面对
2025-08-25

活着就是要学会和冲击相处。冲击不是敌人,它像一阵风,把我们吹得站不稳,却也提醒我们学会扎根。

这一两年,人们常说“第一次冲击”。听起来很吓人,好像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扑面而来。可细细一想,冲击究竟是什么?它不是单指病毒,也不是经济下滑,它是人心中惯性被打破的瞬间。三年间,我们习惯了封控、核酸、口罩的生活秩序,习惯了外部的规则替我们挡住风险,如今一放开,就像猛然走到无边的旷野,风大了,脚步难免踉跄。道家说“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”,天地本就无意迎合我们的安全感。冲击,只是天地自然的起伏,我们恐惧的,不是风暴本身,而是心中无所依的茫然。

《易经》有句话,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。第一次冲击的来临,正是“穷”到极处的状态。旧有的清零方式已经无法为我们提供保障,世界的大势推动着中国也要面对奥密克戎的浪潮。这种“穷”,不是绝路,而是契机。就像水流被岩石堵住,必然要寻找新的出口。政策的放开,不是放弃,而是承认一个更真实的节奏:人终将要靠自身的免疫力、心力和智慧来面对病毒。佛家讲“诸行无常”,病毒的变异也印证了这一点。原始株、德尔塔、奥密克戎,每一波都像一堂课,提醒人们生命无常,提醒我们不要执着于绝对的安全。

在这种情境下,普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:要不要囤药?要不要囤菜?会不会很痛苦?这就像《论语》里子路问孔子如何面临灾难,孔子只说“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”。仁者知道这是命运的常道,就能安心其中;智者看到危中有机,就能转祸为福。囤药未必能解决心慌,真正的准备是心里有数:明白轻症多数可以自愈,知道如何调养身体,知道焦虑来了要安住呼吸,知道生活节奏要慢慢调整。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,其实就是“术”的部分,道在其中。若只想着逃避,那就是乱,若能安住当下的呼吸和饮食,冲击反而变得可度。

渐渐明白,冲击不仅是身体的病,更是心的考验。为什么说是“第一次冲击”?因为过去三年,我们把最危险的浪潮推迟了,如今终于要直面。推迟不是否认,而是给我们预备了三年的时间去积累经验和韧性。佛经里有个比喻,说人被大浪卷入江海,挣扎越猛越沉,唯有随顺水势,方能漂浮。今天我们也一样,与其恐慌,不如承认它来了,承认自己会发烧、咳嗽、乏力,然后平静等待身体恢复。承认这种必然性,就像承认冬天一定寒冷。冬天冷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心里还在幻想夏天。

而在社会层面,冲击更是一面镜子。有人担心经济,会不会像韩国台湾那样短期消费下滑?会不会供应链混乱?但《中庸》说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。冲击的本质是让系统恢复平衡。过度压抑的流动性会在短暂的下滑后释放出来,疲惫的工作节奏会在不得不休息后找回人性。管理者若能顺势而为,就能借机调整企业的节奏。比如不再把加班当常态,而是让员工恢复体力,从而提升免疫力;比如在项目安排中留有冗余,让企业也学会呼吸。道家的智慧正是在此:无为而治,不是无所作为,而是承认每个人都有其限度,承认系统的运行需要松紧相间。冲击来临时,硬扛反而易断,柔软方能久长。

到了这里,似乎能有一点顿悟:所谓“第一次冲击”,其实不是病毒的第一次,而是我们心里第一次真正意识到:风险无法永远外包给制度,生命本身需要自我承担。这一顿悟,有些痛,但也解脱。正如庄子所言“哀莫大于心死,而人死亦次之”。心若死于恐惧,那才是真正的危险。心若活着,哪怕身体受苦,依然能走过。冲击教会我们:不依赖绝对的屏障,而是建立自己的免疫、自己的节奏、自己的宁静。冲击也让我们看到社会的真实:资源有限,医疗有限,关系有限。于是我们更懂得珍惜朋友的陪伴,更懂得主动关心弱者,更懂得安排有限的精力去做重要的事。这就是“道”的部分,从个体的修持扩展到群体的共生。

当人能够这样理解冲击,就能明理了。冲击不是敌人,它是提醒。提醒我们身体需要修养,提醒我们工作需要节奏,提醒我们心需要安定。第一次冲击,也许会让我们咳嗽、发烧、痛苦,但如果我们在此时学会自我照顾,学会彼此扶持,学会顺应天地的大势,那么它就是礼物。就像冬雪覆盖大地,带来一时的寂静,却也孕育着春天的种子。孔子说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”。外在的冲击可以夺走短暂的健康,却夺不走我们内在的定力。只要定力在,就能看见冲击背后的机缘,看见生命坚韧的力量。那时,我们不但能平安度过,更能在冲击之后,迎来新的生长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《当下的力量》(The Power of Now),作者埃克哈特·托利(Eckhart Tolle)。这本书讲述如何在危机与不确定中找到内心的安住,正好与“第一次冲击”中的心灵修行相呼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