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刚刚,张文宏的发声,你没看懂……
2025-08-25

人心最怕的是慌乱,而智慧就是在慌乱里点一盏灯。

张文宏的发声,不只是医学层面的提醒,更像是为每一个普通人心里吹来的一阵风,让我们知道风向在变,我们该如何安顿身心。文章背后的深意,并不止于“疫情政策的转折”,而是关乎我们如何看待不确定的世界,如何在惊惶与焦躁之中,慢慢学会接纳,学会调整,学会承担。

如果从《易经》的角度看,乾坤交替,世事无常,任何极端终将转向均衡。疫情三年,从封控到放开,从恐惧到习惯,本质是阴阳此消彼长的演绎。张文宏的坚持发声,正是顺应了“时中”的智慧,不因外界喧嚣而失其度,也不因流言蜚语而弃其责。这让我想到佛家说的“如如不动”,风起我不随,浪涌我不沉,心中有一条暗流,正带我向更辽阔的地方。

文章里提到“木桶效应”和“抱持心态”。这是医学语言,却又是哲学智慧。木桶效应,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最亮的地方,而在于最弱的一环。《中庸》说: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一个社会能走多远,看的是如何对待最脆弱的群体。疫情让我们懂得,保护老人、守护孩童,就是保护整个社会的筋骨。抱持心态,则是一种心理安顿法。道家常说“抱一”,即怀抱本心,承认阴影的存在,不再排斥,方能生出自在。疫情中的我们,唯有承认它已是生活的一部分,才不会日日惊惶,夜夜失眠。

文章写到“不能拿今天的成熟,否定昨天的局限”。这一句,像是为所有人的焦虑和埋怨下了一剂安神药。历史从不按人愿意的节奏走。《道德经》里说“大器晚成”,一切都要经过漫长的淬炼。昨天的选择,有它当时的不得已;今天的局面,是一步步换来的。若执着于“早知如此”,便落入悔恨的陷阱。其实,每一个当下都是必经之路。佛家讲“因缘”,缘未至,再大的力气也推不动;缘已至,水到渠成,无需多问。

更深的启示在于:批评的存在,比赞美更有价值。作者写到“如果批评不被允许,那么赞美毫无意义”。这句话触到人心的根。真正的修行,并不是一味歌颂,而是在黑暗中也敢于点灯。儒家有“刚毅木讷近仁”,刚,是直面问题的勇气;仁,是为大多数人发声的心肠。疫情照出了人性里的光明与阴影,而批评,就是帮助这片土地不断校正航向。倘若没有批评,所谓的繁荣不过是虚假的繁荣,所谓的安宁也只是沉默的安宁。

在文章最后,作者提醒我们“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”。这不仅仅是关于防疫的呼吁,更像是一种人生态度。《易经》说“修身以俟命”,人只能先把自己照顾好,才有能力面对外物。疫情把人推回到最基本的生命教育里:吃得好,睡得安,心态稳,日子才会慢慢发亮。国家可以托底一时,却不能托底一生。最终,守护自己、守护家人,是每个人的必修课。

于是我们恍然大悟:这篇文章,不是单纯的疫情记录,而是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与不确定世界的相处之道。它在告诉我们:一切的极端都会走向平衡;所有的痛苦都会留下教训;批评与质疑是社会的修行;个人的承担是最终的归宿。道家讲“知止而后有定”,佛家讲“观自在”,儒家讲“反求诸己”。三家殊途同归,落在今天,便是:别急于求成,别被外界裹挟,守住本心,脚踏实地,一步步走。

当我们理解这一点,就会发现,疫情的三年,不只是灾难,也是一种修行。它让我们更懂得如何安顿内心,更清楚什么才是值得守护的,什么才是必须放下的。痛苦,是磨砺;迷茫,是考验;一切不过是天地间一场大浪,而浪头过去,留下的便是更坚韧的自己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《沉思录》(马可·奥勒留),这本书是罗马帝王在瘟疫与战乱中的心灵札记,以极为朴实的语言提醒我们如何在不确定和苦难中保持自持、安顿、宁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