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脆弱: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
2025-08-25
反脆弱就是把摔跤当练功,越折腾越长本事。
我今天想把“反脆弱就是否极泰来”说得直白一点。人活在世上,总要遇到堵车、下雨、临时改计划,心里别扭、身体犯懒、工作掉链子。以前我一遇见这些,就想着“熬过去就好”。后来翻《易经》,看否卦与泰卦相易,忽然懂了:这不是要我硬扛过去,而是要我学会在“否”的时候,把水沟挖好,把土夯实,把根扎深,如此才能在“泰”的时候承得住喜事的重量。老子说“反者道之动”,佛家说“诸行无常”,《中庸》说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。话都不玄,只有一个意思:世界就靠来回摆动维持平衡,关键不是不摆,而是摆的时候不散。为什么要在当下写下这些?因为眼下每个人都在面对不确定,风停一阵又起一阵,消息此起彼伏,焦虑像雾。与其等风停,不如学会借风,顺势挂上风帆,再配一支小小舵,用得体的“度”,靠稳稳的“中”,在摇晃里往前。于是我把这一点点体会写成像日记一样的文字,愿它能化成一盏小灯,照亮茶杯的水面,也照亮心里的皱纹。我反复琢磨,反脆弱究竟要回答什么问题?其实就一个:怎样把意外变成营养。为什么是现在要讲?因为此时此刻,许多人正在“否”的谷底徘徊,急着等“泰”来,却忘了否中已经暗含泰的种子。种子要浇水,要透气,要耐心,要有不急不躁的手。否极泰来,不是天降开关,而是你我手上日复一日的小动作,慢慢推出来的结果。
我把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分成几层来写,尽量讲清楚,互相不打架,尽量说透,能落地就落地。第一层,是身体。《易经》有损有益,筋肉亦然。力量训练时,肌纤维微微撕裂,睡眠里修复,反而更壮实。冬天出门,迎面冷风,鼻子发酸,走一会儿血又暖,身体记住了温差,耐受力长了一分。这就是“否中养泰”。第二层,是情绪。情绪像潮汐,涨起来慌慌,退下去空空。《道德经》讲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意思不是装出一副高冷样,而是承认心会乱,然后给它一个回笼的盆,呼吸、站立、发呆,都可以是那个盆。第三层,是关系。家人之间难免拌嘴,如果每次都要分个对错,关系就像一根绷紧的弦,轻轻一拨就断。反脆弱的关系,是允许小摩擦,通过小修小补,提升韧性。子曰“和而不同”,差异不抹平,情感不放弃,于是越磨越合。第四层,是做事。项目计划常变,外部变量很多。过去我追求万无一失,后来学会“多路径、小赌注、快复盘”。把一个大目标拆成几个可逆的小实验,每一步都让失败的代价可承受,像《易经》“既济”与“未济”交错,做成一件再做下一件,没成就改,步子小一些,节奏稳一些。第五层,是认知。新闻滚滚,我把噪音当噪音,把信息当信息,宁可慢一点核对,也不让情绪带节奏。《中庸》讲“审矣”,佛法讲“观”,其实就是多看一眼,不急下判。把这五层摆开,身体、情绪、关系、做事、认知,各自独立又互相支撑,像五根柱子。哪一根先松一松,其他四根顶一下,再慢慢把这根也加固,如此循环,屋子不塌,反而越住越安稳。我再添一笔在“制度与小家”的层面。家里有备用钥匙、应急金、常备药,单位有容错机制、复盘会议、备选方案,城市有分散式供给与透明的反馈口,这些都是把“否”的压力分散,把一次大冲击切成许多小波浪。反脆弱不是硬汉主义,不是越挨打越开心,而是把挨打的力道,通过结构设计,化整为零,再把零星的经验,积成系统的成长。
真正转身的那一刻,是在厨房。那天汤咕嘟咕嘟地滚,锅盖抖个不停,我本能地去按住,结果汤更猛,扑得台面湿淋淋。我忽然不按了,顺手调小火,掀一点盖,让蒸汽有出口,锅安静下来。那口气,原来只要一条路。这一刻,我明白了:反脆弱不是把盖子摁住,而是给压力找一扇窗。生活里,我们总想一把按住问题,按住孩子的调皮,按住同事的小差错,按住市场的波动,按住自己的恐惧,按多了,汤就溢。太极讲“以柔克刚”,易理讲“通变之谓事”,佛家讲“诸法因缘生”,都在提醒我:别死拧,给它一个转圜处。我又想起跑步。刚开始贪快,第二天膝盖疼。后来加了热身,配速慢一点,强度像阶梯一样,一格一格往上,身体反而越来越能吃得住。否卦不怕,怕的是在否里用泰的力度;泰卦也不怕,怕的是在泰里忘了否的来路。否中求通,通中知止,止中再起行,循环往复,像潮水写字,一遍一遍把沙滩打磨得更细致。我在工作上也学一招:把任务拆成可回头的“小步试验”,每个试验都有明确的止损线和复盘清单。错了,先保留现场,再把错分门别类,找出“手法错、判断错、信息错、节奏错”。分类清楚,错误就不是讨厌的石头,而是口袋里的弹珠,越滚越圆,越滚越亮。关系上也能这样。吵架不是战斗,是校准。我跟家人约定,谁火大谁先喝水,十分钟后再说话,情绪先落地,理再上桌。每次小小调试,关系的筋膜就更有弹性。这就是“在否中种泰”。再说心法。反脆弱不是“我能扛”,而是“我会化”。化的要诀有四个字:减、分、迭、静。减,是把不必要的承诺、不必要的物件、不必要的社交减掉,留白让系统喘息;分,是把集中在一个点上的风险摊开,别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;迭,是不断小幅更新,而不是憋一个完美大招;静,是让心有缝,让风能穿过,风穿过了,灰也带走了。四个字落到手上,就是每天一次耐受训练,比如冷水洗手、走楼梯、少吃一口,提醒身体这世界不必事事舒适;每周一次小试错,比如尝试不同的工作方法,写一版不完美的初稿,再用第二天的眼重新看;每月一次减法清理,清掉一个不用的软件、一个不必要的订阅、一个让你心累的执念。看似琐碎,实则稳稳地把重心放低,让风来去自如,让心有地方站。那一刻的顿悟,不是顿开天眼,而是把锅盖轻轻掀起一条缝,雾气从那里升腾,我看见了炉火的大小,汤面的表情,也看见了自己的眉头慢慢舒开。
回头把道理收束一下,免得散散的。问题的核心,是如何让自己、家庭、团队在不确定里越挫越强。我把答案分成几条主干,各自能单独执行,又能彼此支撑。第一条,守“中”。《中庸》言“时中”,不是摇摆,是在摆动中找到合适的力度与位置。做事以度量为尺,过则损,不及亦损。守中,就是把节奏掌在自己手里。第二条,用“小”。《易经》讲“小畜”“小过”,小不弱,小是可控,小是可逆。凡事先做最小可行版本,小小试,小小错,小小改,积攒长期复利。第三条,取“柔”。老子云“上善若水”。水不争,故无所不争。遇硬则绕,遇弯则顺,柔能带来韧,韧能承住大力。第四条,护“短”。木桶最短的一块板,决定整桶的水位。家里最弱的一环、团队最易出错的流程、自己最容易受伤的部位,优先照看,优先加固。把短板补到不致命,系统便不易被一脚踢倒。第五条,明“缘”。佛家讲因缘果报,凡事皆链条。我们能做的,是改善因和缘,不执于立刻的果。今天吃好睡好、认真复盘、真诚沟通、敬畏不测,这都是在编织更稳的因缘网。落实到当下,我给自己设三件小事:每周安排一次可失败的尝试,刻意把失败的成本控制在可笑的范围内;每天留十分钟发呆或呼吸,训练心的“止”,让它不像麻雀,一惊就乱飞;每月删一个负担,物品也好,承诺也罢,让生活轻一点,轻才能快,快才能灵。做到这些,就算风更急,路更颠,你也不必慌。因为你已经在“否”里蓄了水,在“泰”里守了度。乾卦言“利永贞”,不是一时得利,而是持久得利;君子“和而不同”,不是同声附和,而是各守其位、相互成全。走到最后,就会明白:反脆弱不是命运青睐了你,而是你在无常上练出了“常”。常,不是不变,是有分寸地变,是变得稳稳当当,妥妥帖帖。至此,再看“否极泰来”,它不再是等来的运气,而是做出来的格局。你在否中不抱怨,在泰中不骄纵,日子就像茶一样,先苦后甘,回味绵长,越泡越有味道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Nassim Nicholas Taleb《Antifragile: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》(Random House, 2012,ISBN 978-1400067824)。中文简体版《反脆弱:从不确定性中获益》,万丹、何梦莹译,中信出版社,2013,ISBN 978-7508647357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