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痛苦无法避免,那我们该如何面对?
2025-08-25
痛苦躲不开,就把它变成台阶。
今天地铁里人挤人,我站在门口,看着车窗上自己的影子,突然很想把心里那团乱麻给理一理。人只要认真过生活,早晚都会遇到拧不过去的时刻:数据下滑、项目黄了、亲密的人误会你、银行卡余额见底,甚至只是晚饭吃得太咸也会让人心里一紧。有人说痛苦是命里的劫,我更愿意把它当成路上的台阶,一阶一阶,踩稳了,就能看见更远的灯火。粥左罗把痛苦分成两类:主动寻的,和被动来的;又提醒我们,别用抱怨、自怜和弱者思维把自己绑住。这一套说法并不新鲜,却好用,因为它直指一个朴素的真相:《易经》讲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,痛苦就是“穷”的信号,逼着我们变。道家说“反者道之动”,越想绕开,越会撞上;一松手,顺着力走,反而有出口。佛家开宗明义就讲“苦谛”,不是为了吓人,而是让我们别打假仗,先承认这就是此岸的常态。儒家讲“知行合一”,把明白的道理落实在脚底板上。于是我开始认真看这些建议:哭一场、动一动、写几句、和人联结、正面拆题。看似零碎,像厨房抽屉里五花八门的小工具,真要用时,各有去处。痛苦既然逃不开,我们就换个姿势迎上去,边走边学,在现实里活成“道法自然”。
我先从最难开口的地方说起——承认现实。痛苦很多时候来自“我不该这样的”,但《中庸》说“知止而后有定”,知道自己当下的“止”,心才能定。公众号阅读低、面试被拒、作品被骂,这些都是“止”,是地面的真实硬度。和地面怄气,膝盖只会先碎。《论语》里那句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,说的就是把心摆正。对现实点头,不是投降,是把力量从虚处收回到实处。接着是选择痛苦的方式。主动吃的苦,像健身房里举铁,酸疼会换来肌肉;被动挨的苦,更像意外扭伤,养好也要很久。道家说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”,学技能要加法,修性情要减法。主动之苦,是日益;承认和放下,是日损。两条路交替走,才走得稳。再说“忍”,很多人一听就皱眉,以为是把牙咬碎往肚里咽。其实佛经讲“忍辱”,不是压抑,是看见。看见情绪起落如浪,浪总要退;看见念头像天上一阵风,来来去去。练习的方法不复杂:一杯热水捧在手心,三次深呼吸,轻轻数到十;或者换上鞋,慢跑到小区拐角再折返;抑或掏出本子,写三百字“不修辞的真话”。这些小动作,像在暴雨里撑起小伞,伞不大,却能让你找到方向。最后是连结。《大学》说“亲亲而仁民”,人一孤,就容易把痛苦放大。一通电话、一条消息、一顿简简单单的饭,像在心上点了一盏小灯。灯亮了,屋里就不那么冷。
写到这里,我想把话挑明:所谓“痛苦守恒”,不是玄学,是人情世故。《易经》讲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,一进一退是常态。你逃掉今天该练的五公里,明天就要面对体检单;你躲过今晚该写的三段文字,月底就要对着空白发呆。反过来,你现在肯流汗,未来很多难受会自动减轻。粥左罗说“主动之苦,换来幸福;逃避之苦,换来更大的苦”,我愿意借道家的语言再添一句:你把世界推,多半会被世界推回;你把握柄握松一点,天地反而借你之手转起来。怎么松?不糊涂地松。《论语》讲“君子不器”,别把自己定死成某种工具。今天写作不顺,先去跑步;跑回来再写;还不行,扫地、洗碗、把阳台的多肉挪一挪。不是逃避,是用生活把心复位。心复位了,眼前的题又能做了。我也学日本匠人那种慢气儿,遇事先打量:这活儿是需要加力,还是需要退半步?是该磨刀,还是该下刀?是该通宵,还是该睡一觉?这不是优柔寡断,是在顺势。势顺了,苦就不那么“逆”。
真正的拐点,往往不在大场面里,而落在一件小而确定的事上。佛家讲“缘起”,因缘成熟,果自然现。我们不负责果,只能照看因。《道德经》说“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”,要收,就先放,要柔,就先强。把它落到日常,就是三件事循环:老老实实学、扎扎实实做、稳稳当当拆。学,选一门当前最有杠杆的知识,比如写作、数据、沟通,给自己定一个“日清”动作:每天三十分钟、每天三百字、每天一页笔记。做,不是空想,而是给它安排到日历里:周一晚跑步,周三晚复盘,周五早晨复听一节课,周末留一个长块时间做输出。拆,就是把大题拆成小题:不是“我要做出爆款”,而是“今晚改好标题的三个版本”;不是“我要年薪翻倍”,而是“这周把简历精修,并约两位前辈喝咖啡”。拆到能一口吞下去,就不会噎住。儒家讲“志于道,依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,志是方向,艺是手艺。方向定了,手艺要通过重复打磨长出来。重复到枯燥时就念《心经》那句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枯燥只是心里的影子,做就是了。倦怠来了,就去阳台晒晒衣服,摸摸猫,去便利店买杯热茶,回来继续。遇到重压时,记一句《庄子》里的话:“乘物以游心。”让心搭顺风车,别硬杠。眼前这道坎,不是让你逞强的擂台,是训练你调度资源的场地。学会求助,学会合作,学会承认“我暂时拿不下”。承认之后,力量从四面八方会回到你手里。
我还想把“主动之苦”和“被动之苦”的边界再划清楚,好让你在关键时刻不犹豫。主动之苦,是可选择、可节奏、可复盘的,三要素缺一不可。比如你选了晨跑,就给自己留缓冲日,就记录心率和里程。被动之苦,是突然的、强制的、不讲理的。比如家人生病、项目突发、灾害来临。这两类苦的应对策略完全不同。主动之苦,要靠纪律,把舒服的选择移到晚上,把困难的选择放到早上,靠的是“早难晚易”的调度。被动之苦,要靠接纳,先稳住呼吸,先把能控制的都列出来,先把日常的仪式留着,哪怕只是泡一杯热水、叠好衣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,也在告诉你的神经系统:秩序还在。佛家讲“不二”,意思是不把世界粗糙地切成好坏。痛并不必然坏,乐也不必然好。吃辣之“痛”,换来出汗之“快”;懒觉之“乐”,可能换来一天的烦躁。看穿这一层,心就不被表面牵着鼻子走。《孟子》说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”,这句话被用得太多,容易被当成鸡汤。其实它的后半句更重要:“增益其所不能。”苦不是目的,增长才是。每一次痛到皱眉的地方,都是“增长其不能”的入口。把入口找出来,做一小步,你就会发现,原来自己能比自己以为的多一点点。这个“一点点”,会积成一条线,一条线会织成一张网。网够密,风暴来了,也不至于被一口卷走。
现在,把话落地到行动上。我不劝你立马翻山越岭,我就劝你今天做三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。第一,写三百字把现在最刺痛你的真实写下来,不评判,不夸饰,就像对朋友说实话。第二,动二十分钟,跑、快走、瑜伽、深蹲都行,让身体出一点汗,让呼吸有一点点急促。第三,联系一个你信任的人,说一句需要帮助的话,或者给他一句真心的感谢。做完这三件事,你会发现外头的世界一点没变,你心里的世界已经改了个方向。接下来一周,再把“主动之苦”的坑位排好:给学习排时间,给练习排时间,给输出排时间。每个坑位都不贪心,十五到三十分钟刚刚好。坚持一周,复盘一个晚上,把做过的事画上绿色的勾。你会惊讶,原来“痛快”这个词这么贴切,痛里真有快,快里真有痛。等到某天被动的风暴吹过来,你也不是手足无措的人了。你有基本盘、有队友、有节律、有记录。你不靠运气,你靠步子。
写到最后,我想把四家的话放在一处,做成你口袋里的四张卡片。卡片一,易:穷则变,记得调参。卡片二,道:反者道之动,顺着力走。卡片三,儒:知行合一,别光点头,要动手。卡片四,佛:如实观,先承认,再松开。四张卡片,塞进手机壳里,人人可用。为什么要在当下写这篇文字?因为这几年大家都更容易被压住,变化像雨点,打在窗上,密不透气。越是这样,越要把“痛苦不可免”这句话说清楚,说直白,说到日常里去。不是要大家硬扛,而是要大家会扛,会卸力,会求助,会前行。你不是要做一个刀枪不入的人,你只是要练成一个跌倒能弹起的人。起身这一下,就是修行。也是生活。今晚把闹钟调早五分钟,明早起来,给今天的第一件小事让出位置。你会看见,一天的光,从缝里钻了进来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推荐书籍:维克多·弗兰克尔《活出意义来》(Man’s Search for Meaning)。英文版:Beacon Press,2006年;中文版:译林出版社,2013年,顾淑馨、钱青译。作者以纳粹集中营经历阐明“在不可避免之苦中寻找意义”的方法论,与本文“把痛苦变台阶”的主旨高度契合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