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(姚洋、黄益平、张军、梁建章、管清友、任泽平)
2025-08-25
人活在世上,最怕的不是困境,而是失去了往前走的勇气。
我常常会想,我们为什么会在同一条路上跌跌撞撞走这么久?是因为环境的束缚,是因为心里的恐惧,还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生活真正的方向?当疫情席卷而来,我们紧紧地裹住自己,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卷走。可是三年过去了,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病毒的威胁,还有街上关门的店铺、身边朋友的失业、年轻人投出的简历没有回应。生活的压力像无声的手,把我们一寸一寸地推到角落里。我们在保护健康的同时,渐渐丢掉了另一样珍贵的东西——希望。
有人说,要先活下去,再谈梦想。可是我想说,如果每天只是被困在担忧里,那活着也失去了温度。国家曾经用最快的速度保护了亿万人的生命,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力量。但今天,当病毒已经变得弱小,防疫经验已经丰富,我们是否该勇敢一点,把沉睡的经济重新唤醒?姚洋、黄益平、张军、梁建章、管清友、任泽平这些学者提出的建议,其实不是冰冷的数字,而是希望人们能重新走进餐馆、走上街头、回到办公室,把手伸出去重新握住彼此,把脚迈出去重新丈量生活。
我想起街角的小餐馆,老板曾经笑嘻嘻地招呼每一个客人,那是烟火气最真实的样子。可是当门口的椅子积了灰,他的笑容也一点点暗淡。经济不是抽象的,它是每一个普通家庭的饭桌,是每一个年轻人简历上的“录用通知”,是每一声“欢迎光临”。当学者们说要放开经济活动,核心就是一句话:要让人们有活路,有盼头,有力量去继续生活。
可是放开,并不是盲目的放任,而是有准备的勇气。有老人需要接种疫苗,有医院需要增加床位,有科学知识需要普及。我们不是不要防护,而是要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新的平衡。因为一个社会,如果只有恐惧而没有创造,如果只有封闭而没有流动,那么它再安全,也会慢慢失去生机。
直到某一天,我忽然明白:经济不是冷冰冰的GDP,而是我们自己。我们工作时的汗水,我们在地铁里焦急赶路的身影,我们在商场里挑选年货的笑声,这些都是经济最鲜活的脉动。如果经济活动被压抑,那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在失血。如果放开,让市场流动,让企业重启,那就是我们重新给自己补充养分。正因如此,他们才建议要设定更高的增长目标,要给民营企业更多信心,要用政策托起新兴产业,要让房地产软着陆,要让金融工具惠及更多家庭。听上去是专业的名词,其实背后是千千万万个活生生的人。
突然之间,我好像看见了另一个场景:小微企业不再倒闭,而是重新挂上了灯牌;大学生不再迷茫,而是拿到了第一份心仪的工作;年轻的父母敢于生下孩子,因为他们知道社会会帮他们撑一把。那一刻,经济不只是报表上的数据,而是千家万户饭碗里热腾腾的饭菜,是一个社会走向未来的信心。
所以,智慧在哪里?智慧就是在困境中,看见希望的种子。智慧就是在恐惧里,仍然选择行动。我们不能只是等政策来解救自己,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伸出手去点亮一盏小小的灯。哪怕只是走出去吃一顿饭,哪怕只是继续把店门开着,哪怕只是坚持寻找新的工作机会,这些微小的行动,会汇聚成改变的力量。
我们要记住,信心比黄金还要宝贵。黄金只是冷冰冰的金属,而信心能让我们在黑夜里看见黎明。放开经济,不只是宏观的决策,更是我们心灵的放开,是我们选择再一次相信生活会好起来的勇气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《大衰退与大分化》(The Great Recession and the Great Divergence),作者Atif Mian、Amir Sufi,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。这本书从全球金融危机的角度,深刻剖析了经济波动如何影响普通家庭的生存与未来,能帮助我们理解今天的困境与希望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