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三小时内部发言,刘强东批评了哪些人哪些事
2025-08-25

真正的领导不是讲故事,而是敢于照镜子批评自己人。

读到刘强东那三小时的内部讲话,我第一反应不是震惊,而是心头一紧。因为他说的话,其实每个普通人都能代入:为什么我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花哨的东西上,却忘了真正的核心?在京东是“成本、效率、体验”,在我们生活里,就是“吃饭、睡觉、安心工作”。一家公司也好,一个人也好,最怕的不是没目标,而是走着走着偏离了根本。刘强东的批评直白、甚至严厉,但背后的道理却很简单:再大的平台,如果忽视了根本价值,终将慢慢滑向平庸。

当时他批评零售业务高管“谈花里胡哨的故事太多”,让我想到日常生活。多少人喜欢在朋友圈炫耀新买的包、新开的车、新的副业,可是账本一摊开,债台高筑。多少人整天喊着要学习新技能、看新趋势,却连最基本的体力和精神状态都没守住。京东的问题是偏离了“成本、效率、体验”,而我们的问题,常常是偏离了“健康、责任、专注”。当一个人不再记得初心,就会陷入各种虚荣和自嗨。刘强东的语气或许锋利,但其中有一层提醒:别让“漂亮的故事”遮住了“简单的真相”。

再往下看,他讲低价才是武器,说“没有低价,所有竞争优势都会归零”。这句话同样能敲醒我们。什么是低价?不是一味便宜,而是要让更多普通人买得起,吃得上,用得好。换到生活里,就是“别忘了照顾普通的自己”。你再怎么有才华、有抱负,最终都要落在最实在的一口饭、一份稳定的收入、一段可以依靠的关系上。你忽略了这些,就像企业忽略了低价,失去了根本支撑。我们常常被诱惑去追求“更高端的标签”,可生活会在某个瞬间告诉你:真正的力量来自基础。就像刘强东说的,能让普通家庭花几块钱买到好猕猴桃,那才是真正的意义。

而他宣布“末位淘汰10%高管、降薪20%”,却同时设立100亿无息房贷和员工子女救助基金,这种表面看矛盾的动作,背后却是同一个逻辑:奖罚分明,才有希望。生活里,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会这样?对自己的惰性要淘汰,对自己的拖延要降薪,但对真正需要的地方要加大投入。我们太多时候对自己宽,对他人苛;对短期贪心,对长期吝啬。结果是该砍的不砍,该养的不养。其实道理明明白白:守住底线,舍得给根本的东西多一点支持。刘强东批评的是高管,点醒的却是我们每个人。

他最后谈到“讨厌做平庸的公司,宁愿关掉”。这句话刺耳,但很真实。谁愿意承认自己平庸?可平庸的本质不是“能力差”,而是“不坚持核心”。一个人可能没钱、没背景,但如果知道自己该守什么,不轻易放弃,就不平庸。反过来,一个人可能外表风光,名片上挂满头衔,可是没有原则,没有责任感,只会追着热点走,那才是真正的平庸。勇敢承认“我不想平庸”,就是一个新的开始。

顿悟在于,我们总觉得领导者的讲话离我们很远,实际上,它就是一面镜子。批评高管的“能力不行、价值观错位、效率低下”,何尝不是我们自己日常的模样?能力不行,却沉迷借口;价值观错位,总想着捷径;效率低下,总被碎片化的信息拖走。一个人如果愿意像刘强东那样,三小时坐下来,把自己的偏差一条条剖开,也会迎来一次新的出发。你敢不敢把自己当作“高管”,狠狠审视一次?不再讲花里胡哨的故事,而是聚焦那三点:基础、根本、核心。

写到这里,我忽然想起一个画面:厨房里灶火正旺,母亲说“菜简单点就行,关键是饭要热”。这和刘强东强调“低价是1,品质和服务是0”如出一辙。根本,是那一碗热饭,是那份看似朴素的支撑。我们要做的,不是天天追逐花火,而是把根本守稳,把饭煮熟,把事做好。等根本稳了,零才有意义。

最终的明理,其实很清楚:任何组织、任何人,想要长久,靠的不是表演,而是回到根本。京东的根本是“成本、效率、体验”;我们的根本是“健康、责任、专注”。不要怕批评自己,不要怕削掉虚妄,不要怕暂时的痛。因为真正的勇气,不是喊口号,而是敢于面对最真实的镜子。刘强东三小时的讲话,像是一场深夜的修行。对公司是如此,对个人也是如此。

合十
如夜话,至此。

延伸阅读推荐:吉姆·柯林斯(Jim Collins)《从优秀到卓越》(Good to Great, HarperBusiness, 2001),这本书深入剖析企业如何从平庸走向卓越,其中的核心与刘强东强调的“回归根本”高度契合。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,都能从中找到通往长久成长的钥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