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​写给很累的你:停止精神内耗,做有价值的事
2025-08-25

累不是来自事情本身,而是来自心里和自己打架。

当我看到这篇关于“精神内耗”的文章时,心里忽然被击中。我们常常把疲惫归因于工作太多、生活太乱,但细想一下,真正让我们精疲力竭的,不是那些已经发生的事,而是我们心里反复制造的声音。担忧明天会出什么意外,纠结昨天是不是说错话,害怕别人怎么看自己,推掉了选择还惦记另一个更好的可能。这些声音没完没了,把我们耗得像泄了气的气球。作者给出的十二条内耗现象,几乎人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影子。读到的时候会心一笑,却又苦涩难言,因为那就是我们的日常。文章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,是怎样让自己从“与自己较劲”的状态里走出来,重新把力气用在能创造价值、能让自己轻松的地方。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写出来?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焦虑的时代,每个人都背着压力、期待、未知的重担。如果不学会止损,光靠意志硬撑,终将拖垮身心。

我想到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循环。有时一整天明明什么都没做,脑袋却像打过一场仗。想着未完成的计划,想着同事的眼神,想着未来可能发生的糟糕局面,一遍遍重播,像放不完的坏磁带。到最后,不仅事情没推进,还把自己耗到崩溃边缘。可一旦行动起来,哪怕只是把书桌收拾干净,或者拿起笔写下三个可执行的小目标,脑子立刻清爽许多。文章里说“对想做的事,立即行动”,这点极其重要。行动是内耗的解药。想象里的坏事一旦和现实碰面,大多没那么可怕。而当你全力投入当下,焦虑自然无处安放。很多时候,我们以为是自己懒散,其实是被思绪拖住了脚步;我们以为自己没能力,其实是能力被内耗稀释掉了。

顿悟常常来自对比。当我在地铁上观察人群,看到有人一边刷手机一边叹气,眼神空洞,那一刻我明白,内耗让人失去生命的鲜活感。真正活着的人,眼睛里有光,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愿意去承担,也愿意放下多余的担忧。文章提到五个方法:立刻行动、建立可信赖的关系、正视自己、学会中和、保持健康的身体。看似普通,其实是大道至简。比如正视自己,很多人陷在比较里,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对照,当然永远都觉得不够。可若能接受自己并不完美,却依旧值得被爱,你就能松一口气。再比如学会中和自己,有的人太谨慎,就要逼自己多冲动一点;有的人太冲动,就要提醒自己慢下来。像调和水与火,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,生活就不至于走向极端。

更深的觉悟是:精神的力气,永远要留给创造。身体的累可以睡一觉缓过来,但精神的累只有当你重新做回自己,才会真正松开。人若长时间和自己较劲,就像在原地打圈,永远走不出困境。只有停止批判,停止反刍,学会放过自己,才会发现生活原本没那么复杂。你会开始珍惜关系中真实的陪伴,珍惜身体的健康,珍惜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切。当你不再白白把力气浪费在无谓的担忧上,你就有余力去做一件真正想做的事,无论是学习一项新技能,完成一份工作,还是静下心陪伴家人。这些才是有价值的消耗。真正的成长,不是比谁更能忍受内耗,而是谁能更快停下来,转身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去。

所以,亲爱的读者,当你觉得自己很累时,请别急着责怪自己没用。先看看是不是心里开了太多窗口,后台程序跑得太多。关掉一些,删掉一些,把注意力收回来,放到脚下。哪怕只是喝一杯水,去楼下走十分钟,或者给朋友发一条真心的消息,你都会发现轻松不少。世界不需要一个永远自我怀疑的你,而需要一个敢于停下内耗、重新出发的你。累的时候提醒自己一句:别再和自己打架了,把精力留给创造,把力气留给前行。那才是值得的人生。
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
推荐阅读:埃克哈特·托利(Eckhart Tolle)著《当下的力量》(The Power of Now,1997年出版,ISBN 9781577314806)。这本书强调如何把意识从无休止的担忧和精神内耗中解放出来,回到当下的清醒与宁静,非常适合作为走出内耗的心灵指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