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,从来不怕焦虑
2025-08-25
不怕焦虑的人,其实是把焦虑变成力量的人。
我们常常一提起焦虑,就像看见一个怪兽,立马手心冒汗,心里发慌。可是毛泽东的一生告诉我们,焦虑不是敌人,而是信号。年轻时的他,北漂,住在寒碜的宿舍,只有一件棉衣,还得和别人轮流穿;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,工资低得可怜,还被许多大师当空气。但即便如此,他却依旧写文章、办社团、去听演讲,甚至在寒风里跑去天津看海,还能写下“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诗意感慨。他不怕焦虑,因为他知道,困境就是训练,磨难就是修行。焦虑不会让人丢魂,逃避才会。今天我们身处的环境,比他当年好上千倍,可为什么反而更容易被焦虑困住?因为我们总想先要结果,不想先经历磨练。焦虑的核心问题,其实是你敢不敢面对。
焦虑为什么会如此折磨人?因为它总是源自“未来和预期不一致”。我们想要一条直路,却总是遇到弯路;我们以为会顺利,却不断被绊倒。毛泽东之所以从容,是因为他从不躲避未来的阴影,而是提前设想可能的困难,甚至会比别人多想十几层。他在党的七大上说,要准备挨骂,要准备爆发内战,要准备党内出现悲观,要准备外国不承认。这不是咒自己倒霉,而是让自己心中有数。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困难本身,而是你完全没有准备。毛泽东的做法,就是直面问题,甚至预演最坏的可能,然后告诉自己:“来吧,我已经想过了。”这种心态,比盲目乐观更坚强,也比消极悲观更真实。
读到这里,我忽然有种顿悟。原来我们常说的“革命乐观主义”,并不是盲目地自我安慰,而是一种训练出来的心境。就像小马过河,不下水,问谁都没用。焦虑的人总是徘徊在河边,问水深不深,想东想西,越想越怕。可真正能走过去的,永远是那个勇敢先下水的。毛泽东的秘诀就在于:调查、思考、实践。他调查群众,找到真实规律;他思考矛盾,找出突破口;他身体力行,哪怕错误也敢试。这三点结合起来,就像一套“万能法则”。焦虑不是让你停住,而是提醒你:“动起来”。你越是磨磨蹭蹭,焦虑就越大;你一旦迈开腿,焦虑就变小。因为行动会产生新的确定性,而焦虑只存在于未知之中。
最终我们明白,焦虑不可怕,怕的是你不敢和它同行。人生所有的焦虑,其实都是在催促我们走出舒适区。你越逃避,它越追着你;你越迎上去,它反而成了养料。毛泽东说:“世界上没有完全笔直的道路,要准备走曲折的路。”这句话很生活化。今天的年轻人考研、创业、换工作,其实都是在过河。不要指望有现成的桥,不要幻想一帆风顺。你能做的,是先认清问题,再学会规律,然后扎扎实实地干。哪怕前面乌云密布,哪怕身边的人纷纷退缩,你要相信自己还能多坚持一下。很多时候,胜利就藏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。到那时,你会发现焦虑没有消失,而是被你驯服,变成了驱动你继续走下去的力量。
合十,如夜话,至此。
推荐阅读:维克多·雨果《悲惨世界》(Les Misérables,1862)。这本小说通过冉阿让的人生起伏,展现了苦难、焦虑与希望之间的张力。雨果借人物的挣扎与重生,告诉我们:焦虑与黑暗不可避免,但人依然可以选择爱、选择光明。这与毛泽东“不怕焦虑”的精神异曲同工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