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度职业化,导致学生被培养为“螺丝钉”
2025-08-25
谈教育的病灶,先把边界划清。三块板块并置,不相互遮挡,也不留下空白。过度职业化在前端发力,普通高校的学术空间在日常被挤压,人文学科在资源配置与社会期待中被迫退场。三条线交错,改变课程形态,也改变青年气质。
过度职业化不断下压。就业数据牵动学校决策,关键绩效指标牵动教师安排。课程被拆解为技能清单,课堂被改造成岗位演练。教师连接企业项目,学生奔忙于证书、竞赛与短训营。知识被流程替代,原理被模板遮蔽,提问被规范压住。学生学会执行,却难以追问因果;学会对接,却难以辨析优劣。想把方向拨正,就要区分培养轨道。职业教育承接岗位技能,大学教育夯实通识底盘与研究方法。课程先讲清基本原理,再训练证据使用与论证路径,接着让学习落到真实情境。课堂设置保护时段,允许连续阅读,鼓励持续写作,组织密集讨论。评价口径改写,把原理阐释、问题提出、证据质量、论证深度写进成绩,把“证书数量”“速成技巧”的权重降下来。技能继续保留,知识结构重新抬起骨架。
普通大学的学术空间在细节处流失。行政会议占据整段时光,项目化分配驱赶师生追逐数量,大班教学稀释研讨张力。图书馆开放不够长,导师制度不够紧密,学术写作支持不够系统。学生想读经典,却找不到连续时段与可靠引导;想做学术思考,却缺少小规模讨论与严格反馈。阅读被切碎,思考被打断,兴趣被消耗。修复要落到行动。延长图书馆与自习空间的开放时段,设置静默研读日。开设写作工作坊与研究方法通识课,把检索、注释、文献综述、研究设计放进必修。缩小研讨班规模,落实一对一或一对少的导师带领。布置逐步递进的阅读书单,配合分段导读与阶段论文。建立真实的研究助理岗位,让学生进入项目,练方法,见问题,做复盘。
人文学科的生态在多重压力下退潮。资金流向可计量与可变现的领域,社会舆论追逐即时效用,家长与用人单位更愿意押注立刻可用的技能包。人文学科被贴上无用与低回报的标签,课程随之收缩,岗位随之减少,师资随之流失。公共讨论变浅,社会判断变脆,审美能力下滑,历史感模糊,伦理思辨让位于短期算计。长期创新随之受损,技术也在失去方向与边界。要扭转这股退潮,就要稳住基本盘。设立稳定资助线,保障核心课程与基础研究。打开跨学科通道,把“人文加技术”“人文加管理”“人文加公共政策”做成课程簇。把高质量人文通识纳入各专业必修,要求工程、医学、商科也读文本、写长文、做讨论。联动博物馆、图书馆与文化机构,建立长期实践与实习合作。设立面向阅读与写作的专项奖学金,鼓励深度文本工作与高质量公共写作。调整招聘与晋升口径,把论证质量、文本贡献、公共影响纳入评价,把“短周期产出数量”的比重降下去。用用人标准验证人文训练的长期价值,用岗位吸纳具备学习能力、叙事能力与伦理判断的新毕业生。
三块板块需要一起推进。学校重建培养路径,教师优化课程结构,学生投入真实练习,企业调整用人期待,政策部门拿出耐心与韧性。把技能训练放在合适位置,把学术训练放在核心位置,把人文滋养放在共同底盘。让课堂重新点亮提问,让书房重新容纳沉静,让校园重新汇聚讨论。教育回到本位,青年获得方向,社会积累判断,创新获得厚度与边界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