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像养孩子一样,重新把自己养一遍
2025-08-26

在成年人最关心的个人成长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我对孩子愿意付出,却对自己却总是吝啬?”知乎上有人问过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因为我们相信孩子有未来,却忘了自己同样还有未来。今天我就结合心理学的权威观点、真实的生活故事和一些简单可行的行动,告诉你背后的关键。

正如《终身成长》这本书里提到的:“人类的大脑具备终生可塑性。”意思是说,学习与成长并不是孩子的专利,成年人依旧能够在新的尝试里塑造自己。有位朋友,陪孩子去学钢琴。起初他只是坐在旁边刷手机,觉得自己的学习年纪早就过去了。直到有一天,孩子问他:“爸爸,你为什么不一起学?”他忽然愣住。后来他试着学起了最简单的曲子,才明白自己并不是不能,而是从未开始。于是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给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,像报名一个课程,或者和孩子一起上手新的运动。

心理学家马斯洛在《动机与人格》中说过:“人最深的需求之一,是自我实现。”但很多家长因为日常的忙碌,把注意力完全倾注在孩子身上。有个母亲,每天花大量时间带女儿去上舞蹈班,却从不为自己安排哪怕一个小时的运动。直到有一天她陪女儿一起上课,才发现自己的身体也在渴望舒展,她的快乐甚至感染了孩子。孩子反而更愿意坚持,因为“妈妈也在努力”。所以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不要只做孩子的旁观者,先让自己也成为参与者。哪怕是一起跑一圈、一起学一句外语,过程比结果更重要。

在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中有一句话:“人生不是他人的期待,而是你自己选择的连续。”有位父亲原本只把孩子送到攀岩场,自己坐在旁边喝茶。但有一天他尝试上去,摔了无数次,爬得气喘吁吁。孩子在旁边大笑,甚至替他加油。这一刻,角色反转了,他发现自己和孩子一样,都是在努力学习和成长的人。于是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给自己一次跌倒的机会,不要怕丢脸,反而会和孩子一起成长。

当然,这种方法在某些特殊场景并不完全适用。比如家庭经济压力很大的时候,父母确实会优先把资源倾斜给孩子。在这种情况下,成年人要为自己“重养一遍”,也许不需要大笔开销,而是通过一些低成本的方式来实践。比如图书馆的免费资源,比如每天十分钟的写作和冥想。重点不在金钱,而在心态和坚持。

如果只做一件事,先在生活里为自己留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空间;想更进一步,再为自己设立目标,持续积累;最后,再像养孩子一样,给自己耐心和信任。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你的故事,也许会启发更多人重新爱自己,重新把自己养一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