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小时核酸保“绿码”,3年“心理红码”怎么解除?
2025-08-26
在当下很多人最关心的心理健康困境里,总有人会问:“为什么我明明扛过了三年疫情,保住了健康码,却始终解不开内心的焦虑和抑郁?”知乎上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因为我们习惯了每天做核酸保“绿码”,却从未学会给自己的心理解除“红码”。今天我就结合权威研究、真实故事和企业案例,告诉你这背后的关键。
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《人生的智慧》中所说:“人类最大的错误,是试图用健康去换取身外之物。”心理健康就是最根本的健康。疫情这几年,我们在意能否顺利出门、能否保住饭碗,却忽视了长期积压的精神负担。联想集团坚持了十五年的EAP(员工帮助计划)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他们为员工及家属提供24小时的心理热线与咨询服务。相比之下,我曾经采访过一位创业者,他的错误做法是靠自己硬扛。当员工接连离职时,他心力交瘁,身体甚至出现呕吐的反应。直到一次次崩溃,他才明白,心理支持不是奢侈品,而是必需品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学会正视心理咨询,把它当作和体检一样的常规维护。
美国心理学会在其《压力与健康》报告里指出:“个体压力与社会支持感的负相关显著。”换句话说,越是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人,心理越健康。在我身边,有个大厂员工,最初觉得向公司心理咨询师求助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,结果发现从早到晚的预约全满,这才明白大家其实都不好过。她的转折点在于愿意开口,接受了咨询。她说这是自己最正确的选择。因为很多问题并非需要治疗,而是需要及时疏导。所以,如果你要迈出第二步,请主动和信任的人交流,学会开口,而不是总把痛苦压在心里。
世界卫生组织在202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,新冠大流行第一年,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增加了25%。中科院院士陆林也提醒,疫情对心理的影响至少持续20年。这不是危言耸听。在我认识的一位朋友身上,这种数据变成了生活。他在疫情期间失业,整整三个月失眠,靠安眠药维持。最初他不断自责,把自己逼得越来越紧,直到参加公益心理小组,听到其他人同样的焦虑,他才意识到,问题不在自己一个人身上,而在于社会环境。他逐渐走出阴霾,重新找到工作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第三件事,请设定一个健康的作息,规律睡眠和饮食。看似简单,却是打破心理恶性循环的关键。
当然,这些方法并非在所有场景都有效。比如在极端紧急的灾难现场,心理疏导不可能替代即时的物质支持。在那种情况下,人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与生存条件,而不是立即的心理对话。这也提醒我们,心理问题的解决不能脱离现实条件,必须结合当下处境。
如果只做一件事,先学会正视心理咨询,像对待感冒一样自然;想更进一步,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交流机制,找到可以倾诉和依靠的关系;再往前走,就是给自己一个规律而健康的生活节奏,让身体带动心灵的恢复。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心理“红码”时刻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,也许别人的故事,正是你解码的钥匙。
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