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写作最大的心法就是永远写对自己和他人长久有用的东西
2025-08-26

在许多想通过写作改变命运的年轻人最关心的困惑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我写了那么多,却始终写不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?”知乎上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因为大多数人写的东西,只对眼前有用,却经不起时间的淘洗。今天我就结合经典作家的经验、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真实案例,告诉你背后的关键。

正如法国作家罗曼·罗兰在《约翰·克利斯朵夫》中写道:“只有写出真诚并长久有价值的作品,才能超越时间,与未来对话。”很多写作者的误区在于,一开始总想着蹭热点、追时事、写一时的流量,而忽视了文字能否穿越短暂的风口。曾经有个年轻的自媒体人,他每天拼命更新,追逐微博热搜,却发现文章的阅读数很快归零。直到有一次,他偶然写了一篇总结自己十年职业经验的文章,半年后仍有人不断转发感谢,这让他猛然明白:文字只有和人们长久的痛点结合,才不会过时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问问自己:“这句话,五年之后看,还能让人点头吗?”

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提醒我们:“人类往往高估眼前的效用,而低估长期的积累。”这句话用在写作上尤其贴切。英国作家乔治·奥威尔的经历就是鲜活的例子。他年轻时也曾写过迎合政治风潮的文章,但很快淹没在时代的喧嚣里。直到他决定写下对极权体制的深度思考——《1984》和《动物农场》,才真正让他在文学史上留名。奥威尔的选择说明:写作最大的心法,是写那些能跨越时间周期,触及人性、制度、社会本质的问题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就先放下追逐短期流量的焦虑,把笔对准人类共通的命题。

经济学家纳西姆·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中有一个著名的论断:“能长久存在的东西,必然具备抵御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力量。”这同样适用于文字的生命力。我们常常看到,真正被反复引用的文章,不是那些一时轰动的标题党,而是那些把复杂经验提炼成清晰模型的作品。比如查理·芒格的《穷查理宝典》,几十年过去了,依然被商界人士奉为圭臬。有一个写作者朋友,刚开始时总写碎片化鸡汤,结果自己看一周后都觉得空洞。后来他转而系统整理自己失败创业的十条经验,写成系列文章,几年后依旧不断被人翻出。于是他发现:文字一旦对未来的自己和后来的人依然有指导价值,就自动带有了穿透时间的力量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从总结能“反复使用”的经验开始,不要满足于片刻的热闹。

当然,这样的心法也有边界。比如在新闻报道或时事评论领域,及时性就是第一价值,若你追求的正是对当下的即时记录,那么“长久有用”并不是第一位的标准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写作的意义就在于留存当下的印记,而不是跨越时空的传递。所以,写作的终极标准要结合你所在的领域与目标,否则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苛求。
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先问自己:我写下的这段文字,是否对未来的自己和别人依然有启发?想更进一步,就在每次写完之后,主动删去那些只对当下有效的表述,保留下能穿越时间的真理。再往前一步,把个人经验不断抽象成可验证的模型,用清晰的逻辑写出来。写作的最大心法,其实就是让文字在今天解决问题,也能在明天继续给予答案。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是不是也曾发现,自己昨天写的东西今天看就已经过时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