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写作,首先要能触动自己,要对自己有用。
2025-08-26

在渴望提升写作能力的年轻人中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我明明读了很多书,看过很多文章,甚至记下不少笔记,可一旦自己动笔,就写不出真正触动人心的文字?”知乎上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写作不是靠读多少书堆出来的,而是要先写能打动自己的东西,只有对自己有用,才可能对别人有价值。今天我就结合经典写作理论、真实案例和一些实践经验,告诉你写作成长背后的关键。

正如威廉·津瑟在《写作法宝:非虚构写作指南》中所说:“写作是纸面上的思考,清晰的思考产生清晰的写作。”很多人一开始写作,过于追求形式与文采,结果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无物,既不能打动别人,更不能改变自己。有个朋友起初也是这样,他读书无数,却总觉得“下笔如有千斤重”,写的文章自己都不愿意再看第二遍。直到有一天,他开始尝试把每天的焦虑与疑惑写下来,不再想着“写出一篇好文章”,只是把脑子里的东西摊开,他才第一次感受到思维的清晰与轻盈。后来,他才明白,写作的第一步,不是取悦别人,而是先触动自己。所以,如果你要开始写作,第一步就从“写字”做起,把你此刻的思考、情绪和疑问写下来,不必追求完美。

李笑来在《财富自由之路》中强调:“持续写作,很可能是锻炼学习能力、思考能力、分析能力、沟通能力最直接、最低成本的方式。”这句话点出了写作的真正意义:写作是一种持续自我成长的练习。知乎上曾有一个作者分享,她刚开始写公众号文章时,心里想的都是“流量”“点击率”,于是拼命蹭热点、写标题党。结果三个月后,她发现文章虽然偶尔爆款,但很快就没人记得自己,她本人也感到空虚和倦怠。最后,她甚至一度想放弃。而另一位作者则从一开始就坚持写对自己有用的内容,比如记录学习方法、反思生活经历,哪怕阅读量不高,他也乐在其中。几年后,这些文字沉淀成了他的思想资产,不仅吸引了一批忠实读者,还促成他出版了两本书。事实证明,写作的真正动力,来自对自己有用的积累。所以,如果你要写作,第二步是找到能让你持久投入的主题,它不一定是“流量话题”,但一定要让你自己受益。

史蒂芬·平克在《风格感觉》中写道:“写作之难,在于将网状的思维,通过树状的句法,用线性的文字展开。”这句话揭示了写作的本质:它不是简单的记录,而是一次结构化的思考与表达。有个青年作家,刚开始写作时喜欢堆砌华丽词藻,结果常常写得冗长拖沓,逻辑混乱。直到有一次,他逼自己把一篇文章修改了三十遍,从开头到结尾都反复推敲,甚至一句话要斟酌数十次。他后来感慨:“最后的定稿和最初的初稿,简直判若两人。”也正是这种打磨意识,让他最终建立了个人影响力。周岭在《清脑》的分享中说过:“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。”这一点尤其值得新人铭记。写作不是“码字比赛”,而是持续打磨作品的过程。所以,如果你要提升写作,第三步就是建立“作品意识”:不要急着发,把文章读十遍以上,删去多余的字词,直到你自己觉得顺畅自然,才推出去。

然而,这些方法也并非在所有场景都适用。比如在一些新闻报道或热点评论场合,时效性远比打磨更重要。如果你花太多时间追求完美,热点过去了,再好的文章也失去价值。在这种情况下,快速写出,哪怕不够完美,也胜过迟迟不发。这提醒我们,写作要分清目标:是要长久价值,还是即时传播?不同目标,策略不同。

所以,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先写能触动自己的文字,让写作成为你自我对话和整理思维的工具;想更进一步,就坚持写对自己和他人有用的内容,把写作变成持续成长的方式;再进一步,就要建立作品意识,学会反复打磨,把文章当作作品来对待。写作不是炫耀,而是改变。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比如你写过很多笔记,却始终觉得写不出东西?或者你总想追热点,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疲惫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