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写作一定会力求每篇文章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改变一个观念,而不是让人情绪暴涨一下之后就没有然后了
2025-08-26
在中年人最关心的自我成长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我对孩子愿意花钱花时间,却对自己却舍不得投资?”知乎上有人问过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因为我们总觉得孩子有未来,而自己已经来不及了。今天我就结合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权威观点,再加上一些鲜活的真实案例,告诉你背后的关键。
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一书中所说:“人类的基本能力,可以通过努力与学习而改变。”这是著名的“成长型思维”理论。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,深信这一点,所以他们愿意花钱送孩子去学钢琴、学游泳、学编程,哪怕孩子跌跌撞撞,也会不断鼓励:“没关系,你会慢慢变好的。”可一旦对象换成自己,他们的思维立刻转向固定型:“算了,我年纪大了,不适合了。”我有一位朋友,陪孩子去学滑冰,起初总是坐在场边刷手机,直到有一次孩子对他说:“爸爸你也上来玩呀。”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上场,摔得一身青紫,却也笑得前所未有的畅快。几个月后,他已经可以跟孩子并肩滑行。于是他才意识到,原来自己同样拥有可塑性。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第一步就是先打破“来不及了”的幻觉,哪怕只是尝试一堂体验课,也足以让你重新看见自己的可能性。
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《动机与人格》中写道:“人类最深的渴望,是自我实现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一个人如果长期压抑自我,不去满足自己成长的需求,他的内心便会感到空洞和失落。很多父母把全部心力都投在孩子身上,结果在孩子逐渐长大、变得独立之后,自己反而陷入深深的无力感。有一位母亲,年轻时曾经热爱画画,但生了孩子后,她把画笔收了起来,觉得那是“浪费时间”。直到有一天,女儿在学画画时,意外翻出了母亲的旧作品,惊叹地说:“妈妈,你画得好漂亮!”那一刻,她眼里泛起泪光。后来,她重新拿起画笔,发现不仅生活变得更有色彩,母女之间的关系也更加紧密。孩子看到母亲努力的样子,反而更愿意坚持。这个故事说明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不要再忽略自己内心的渴望,先给自己一个重新出发的机会,无论是学一门乐器,还是重拾一项运动,你的快乐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。
法国哲学家卢梭在《爱弥儿》中说过一句话:“教育的目的,不是让孩子成为别人,而是让他成为他自己。”这句话放在成年人身上同样适用。很多父母之所以对自己苛刻,源于一种“父母角色的全然牺牲感”,仿佛人生唯一的意义就是把孩子养好。然而,孩子真正需要的,并不是一个牺牲掉自我、充满抱怨的父母,而是一个依然在追求成长与热爱的榜样。有一位父亲,陪孩子去学攀岩。起初他只是觉得这是孩子的兴趣,与自己无关。但有一天,他自己尝试了一次,才发现那种身体和精神的挑战感让人沉迷。后来,他与孩子一起训练,甚至参加了业余比赛。孩子看到父亲认真训练的样子,学会了坚持与勇敢。这位父亲说:“我从未想到,我的学习也能成为孩子的教材。”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允许自己“幼稚”一次,去体验那份像孩子一样的好奇与热情。
然而,这种方法并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适用。比如在一些家庭中,经济压力极大,父母不得不优先把资源投入在孩子的教育上。这时,如果你要求父母一定要花大价钱给自己报名各种课程,显然是不现实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自我成长依然有可能。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在《心流》中指出:“真正的幸福感来自于投入和沉浸,而非消费。”这意味着,哪怕你没有多余的金钱,也可以通过读书、写作、跑步、冥想,甚至只是每天留给自己十分钟的安静思考,来实现个人的成长与满足。重点不在于花钱多少,而在于你是否愿意承认:自己也值得被“养育”。
如果只做一件事,先从打破“来不及了”的幻觉开始,给自己一次尝试新事物的机会;想更进一步,再去倾听自己被压抑已久的渴望,重拾那些曾经让你眼睛发亮的兴趣;最后,再像养孩子一样,对自己多一点耐心与信任。你会发现,原来成长不仅属于孩子,也依然属于你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你是否也曾因为年纪或责任感,而压抑过自己的热爱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,也许你的故事会启发到更多同样困惑的人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