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10万:1千的输入输出比”,是指想输出1千字,我们大概需要先输入10万字
2025-08-26

在年轻人最关心的写作困境里,很多人都会问:为什么我明明很想写,却总是觉得词穷,写不出有价值的内容?知乎上有人问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因为想输出一千字,往往要先输入十万字。今天我就结合阅读学、写作学的经典观点,以及真实的案例,告诉你背后的关键。

正如美国作家史蒂芬·金在《写作这回事》中所说:“写作者要先成为一个大量的读者。”他认为,没有大量阅读,就没有可能写出好的文字。很多人一开始写作时,以为只要凭灵感就能下笔,但很快发现,几句话之后就陷入空白。一个朋友曾经每天逼自己写一篇文章,可因为平时阅读量不足,每次都写得支离破碎,逻辑混乱。直到他开始系统性阅读——每天读五十页书、每周做笔记整理——三个月后,他的文字才开始变得有厚度。后来他说,原来写作并不是“脑子里现想”,而是“读过的十万字,在关键时刻汇聚成一千字”。所以,如果你要写一篇文章,第一步就是先让自己成为读者,让文字在你体内沉淀。
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强调:“我们的大脑倾向于懒惰,只会调用已经熟悉的素材。”这句话揭示了写作的一个本质:当你缺乏足够输入时,大脑就没有可以调用的素材,自然写不出深刻的内容。村上春树的写作方法就是最好的例子。他每天固定写作四小时,但在写作之外,他花大量时间阅读、跑步、听音乐,把不同的素材输入到自己的生命经验里。正因为如此,他的小说里既有欧美文学的叙事手法,也有日本传统的微妙感受,还有爵士乐般的节奏感。写作不是凭空创造,而是把所有读过、见过、感受过的东西熔炼在一起,再以属于你的方式表达出来。所以第二步,就是不断扩充你的输入面,让思想有源头活水。

法国思想家蒙田在《随笔集》里写道:“我不过是搬运别人的砖石,来建造属于我的小屋。”这句话道出了写作的另一种智慧:输入与输出之间并非一比一的关系,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。微信公众号“槽边往事”的作者,常常被读者称赞写得又快又深刻。可他自己在访谈里说,每写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,背后可能是几十本书、上百万字的笔记作为铺垫。看似轻松的“输出”,实则是海量“输入”的沉淀。真正的高手,从来不是灵感不断的人,而是长期储备的人。所以第三步,就是不要焦虑自己一时写不出来,而是长期坚持阅读、思考、做笔记,让文字在你体内慢慢发酵。

当然,这种“十万字输入换一千字输出”的方式,并不是在所有场景都适用。如果你是在处理紧急公文,或者写一封简单的邮件,过度强调输入反而会拖慢效率。在这种情况下,更重要的是清晰表达,而不是追求深度。但如果你希望通过写作建立影响力、表达思想、甚至改变别人,唯有海量输入,才能带来厚实的输出。

所以,如果只做一件事,先让自己每天固定输入,比如规定每天阅读三十页书,不论多忙都要坚持。如果想更进一步,再去做输出前的笔记整理,把零散的阅读转化为结构化的理解。最后,再尝试定期写文章,把沉淀过的内容表达出来。这样,你写下的一千字,才会真正有力量。

世界的本质是输入与输出的交换。你写不出东西时,往往不是你不够聪明,而是你的“输入账户”里还不够存量。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明明很想写,却发现脑子里空空如也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,说不定你会发现,问题并不是你不会写,而是你还没有读够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