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自己的语言,像聊天一样写作
2025-08-26
在很多刚开始写作,或者已经写了一段时间却总觉得卡住的人最关心的问题里,常常会问:“为什么我写了那么多文章,却总觉得没有价值?甚至过几天自己再看,都觉得没什么意思?”知乎上有人问过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因为你写的东西,只解决了眼前的小情绪,却没有给别人和自己留下能反复使用的价值。今天我就结合一些经典作家、心理学研究和真实案例,跟你聊聊背后的关键。
你看,乔治·奥威尔在《我为什么写作》里说过:“我写作,是为了让政治写作变成一种艺术。”这句话看似宏大,但背后有个小秘密:他所有的文字,都想解决一个长期的问题——人类如何在权力体系中保持自由。换句话说,他不是只写一时的牢骚,他写的是能让五十年、一百年后的人仍然点头的东西。《1984》之所以能成为经典,不是因为它在当时赚了多少稿费,而是它长久有用。你想象一下,如果你现在写的文章,十年后还有人转发,还能解决别人心里的困惑,那会是怎样的感觉?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先问自己:这段话五年后还有人受益吗?
心理学家丹尼尔·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里提醒我们:“人类大脑有个习惯,总是高估短期刺激的快感,而低估长期积累的力量。”这其实正是很多写作者的陷阱。有人写作时追着热点跑,今天跟着新闻写一篇,明天抓个流行梗写一篇,眼下可能会有流量,但很快文章就被遗忘。相反,那些看似平常,却能沉淀的文字,总会慢慢发光。我有个朋友,早些年写公众号,每天想着蹭热点,文章几天就凉了。后来他转了思路,写下自己十年求职的教训,没想到三年过去了,那篇文章还不断有人留言,说帮助他们少走了弯路。这就是长久有用的力量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就先把自己的经验打磨成别人可以用的东西,而不是只写那点随手发的情绪。
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:“能长久存在的东西,必然经得起时间和不确定性的考验。”写作也是这样。你写的文章能不能留存下来,不取决于一时的点击量,而取决于它能否反复被人使用。比如查理·芒格的《穷查理宝典》,每一页都不是花哨的鸡汤,而是他几十年投资思维的总结,所以几十年过去依然畅销不衰。我身边有个写作者,刚开始时每天写小段子,自己都说那是“快餐文”。结果半年后,他发现粉丝数停滞不前。后来他换了思路,认真整理自己在心理咨询中的真实案例,写成系列文章。几年过去了,那些文章还在被新人们反复阅读。于是他才真正体会到:文字只要能对别人和自己长久有用,就会自己长出“生命力”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一件事,就从总结能被反复应用的原则开始。
当然,这种方法也有例外。比如在新闻报道里,时效性就是第一价值。如果你写的目标就是即时记录,那长久性并不是第一位的标准。在这种场景下,你的写作意义就是给当下留痕,哪怕它明天就被新的新闻覆盖,也依然有价值。再比如有些创意性的短视频脚本,注定是转瞬即逝的流行语料,它的使命就是取悦当下,而不是流传百年。所以“长久有用”的标准要结合场景,不能一概而论。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先把写作的标准从“今天有多少点击量”,转变为“明天还有多少人能用”。想更进一步,就在每一篇文章写完后,回头删掉那些只是情绪发泄的句子,留下能给人启发的部分。再往前一步,就把个人的经验抽象成清晰的方法,用别人能立刻拿去使用的形式写出来。你会发现,当你开始这样写,文章的生命周期会拉长,价值会积累,影响力会自然放大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情况?是不是也曾觉得自己写的文章,过几天就再没人点开?是不是也渴望写一些能陪伴别人更久,甚至陪伴自己的文字?欢迎在评论里聊聊。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