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踏实地选择那条更难的路,一定会走得更快,也更远
2025-08-26

在年轻人最关心的成长困境里,很多人都会问:“为什么我明明努力了,却还是没有突破?”知乎上有人问过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因为你总是在选择那条容易的路。今天我就结合经典书籍、真实故事和实践案例,告诉你为什么踏实地选择那条更难的路,反而会让你走得更快,也更远。

正如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在《终身成长》(Mindset)里说过:“那些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,会把挑战视作学习的机会,而不是威胁。”但大多数人刚开始写作,或者做任何事,都会下意识地逃避难度。比如有个朋友,起初写作时只敢写心情日记,东拼西凑一些感想,结果写了半年,文字始终停留在流水账的水平。他觉得自己很努力,每天都写,可没人愿意读。直到他痛下决心,逼自己写那些能解决问题的文章,比如学习方法、职场经验,哪怕每篇要打磨十几遍,写一周才完成一篇。他才突然发现,读者的反馈变了,开始有人留言说:“这篇文章帮了我大忙。”那一刻,他才意识到,真正的突破不在于数量,而在于敢于选择更难的方向。所以,如果你要开始,第一步就不要满足于“轻松写”,而是挑选一个稍微有难度的主题,然后用心打磨到让自己都认可。

李笑来在《把时间当作朋友》中说:“容易的事人人都能做,所以没有价值;难的事稀缺,才可能创造价值。”很多写作者陷入的误区就是盲目追热点,今天蹭一个娱乐事件,明天套用一个爆款格式,看起来热闹,实际毫无积累。知乎上就有一个案例:一位作者半年内写了近两百篇文章,靠标题党博取了不少点击,可一旦热点过去,文章就像被遗忘的尘埃。而另一位作者一年只写二十篇文章,每一篇都查阅大量资料、反复修改。三年后,前者早已销声匿迹,后者却出版了书,开设了课程,形成了稳定的影响力。故事说明,选择那条更难的路,意味着你在做别人不愿意坚持的事。所以,如果你要做第二步,就要训练自己从“追求数量”转向“追求质量”。不必每天发,但每次都尽量写成一篇精品。

威廉·津瑟在《写作法宝》(On Writing Well)里说:“很少有句子是第一次甚或第三次写出来就对路的。”这句话听起来很苛刻,但却是事实。写作最难的部分不是开始,而是修改。有个青年作家,曾经自豪地说自己能“一气呵成”,但总是抱怨文章没人记得。后来他逼自己重写和修改,每篇文章至少推敲二三十遍,甚至把开头一句话改了七八次。几年后,他的作品开始被广泛引用,甚至有人称他的文章“句句珠玑”。而支撑他走到这里的,就是作品意识。普通人之所以无法脱颖而出,往往不是因为缺少灵感,而是缺少耐心和打磨的勇气。所以第三步就是建立“打磨意识”,不要害怕花时间,不要怕麻烦,哪怕一篇文章写一个月,只要它能一鸣惊人,你就已经赢了大多数人。

当然,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。比如在新闻报道和突发热点的场合,速度远比质量更重要。如果你一心追求完美,等文章打磨好了,热点早已过去,这时就算文章再好也失去传播价值。所以在这种特殊场景里,“快速写、快速发”反而更有效。这提醒我们:选择难路,并不是一味求慢,而是看清场景,分辨出哪些值得精雕细琢,哪些需要立刻出手。

如果只做一件事,那就先学会选择那条更难的路,从写自己真正思考过的主题开始;想更进一步,就学会放下数量焦虑,把心力放在打磨一篇能打动自己的作品上;再进一步,就要坚持作品意识,把每一篇文章当作你对世界的答卷,让它有资格在三年、五年、甚至十年后依然有价值。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比如写了很多,却觉得没有真正的进步?或者害怕投入太多,迟迟不敢走上那条难的路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。

合十。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