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是一个人变强大的开始
2025-08-26
在成长的路上,很多人都会问:为什么我总是觉得生活处处不顺,总觉得别人对不起我,却迟迟无法变得更强大?知乎上有人说过,底下一个高赞回答特别犀利:不是别人阻碍了你,而是你自己从来没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。今天我就结合学者的观点、一些真实故事和实践经验,告诉你为什么自我反省,才是一切变强的开始。
我想先从罗翔的一段经历说起。他曾经在演讲里提到,大学时最讨厌的舍友,就是睡在他上铺的人。因为对方翻来覆去,呼噜声不断,吵得他心里充满了恶毒的想法。但后来他才发现,真正呼噜声最大的,是他自己。他的上铺之所以翻来覆去,只是因为被他吵得睡不着,却又不好意思叫醒他。罗翔后来感慨:道德判断,永远要先己后人。这其实就是“从自己身上找原因”的最直观例子。很多时候,我们埋怨别人,其实问题的根就在自己身上。
正如卡耐基在《人性的弱点》中写的:“愚蠢的人总是责怪别人,明智的人检讨自己。”如果我们一直把责任推给外部,短时间看似轻松,可实际上,问题一点都没有减少,反而会不断累积。而一旦把眼光转向自己,你会发现,成长的钥匙就在这里。
曾经有一部电影《立春》,导演顾长卫让我们看到一个典型的人物黄四宝。他一门心思想考美院,却连年落榜。三十岁了,还在家里啃老,没工作,整天喝酒,自诩艺术家清高。别人劝他好好反思,他却满嘴抱怨:是老天不公,是社会有问题,是母亲没有给他好的出身。结果呢?一次次失败,一次次重蹈覆辙。倒是他的表哥一针见血指出:最该怪的就是他自己。很多人都像黄四宝一样,永远把失败归咎外界,却从来没想过是不是自己没付出行动。
所以第一步,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,就要学会把责任揽回到自己身上。先问自己:我到底哪里做错了?我还能怎么改进?这比抱怨要有效得多。
台湾作家金惟纯曾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。他创业办《商业周刊》,满腔热血,可一年下来杂志卖不出去,资金链断裂,只能靠借债苟延残喘。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,会归咎环境、归咎运气、归咎市场。但金惟纯却当着全体员工的面,说:“是我经营无方,我们做得一无是处,都是我的错。”结果,第二年杂志竟然起死回生,逐渐成为台湾第一大刊。他后来回忆说:“认错不是对外,而是对内的修炼。认到极致,你的生命能量才会展现。”换句话说,承认错误不是软弱,而是力量的开始。
所以第二步,不要害怕承认自己错了。每一次真诚的认错,都是成长的转折点。
季羡林先生也给我们留下过一个细节。一次他出门讲课,临行前嘱咐保姆给君子兰浇水。等他回来,君子兰死了。原来保姆好心把花搬到太阳底下,却不知君子兰喜阴。儿子想责怪保姆,季羡林却说:“这件事不怪她,责任在我。我知道她不懂,还把事情交给她,这是我的错。”这就是修养。责人先问己,恕己先恕人。这样的格局,才是一个人的境界。
反思,不仅是改正错误,更是一种修炼。古代的曾子,每天都要“三省吾身”;曾国藩坚持写日记,反思一言一行,最后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完人”。《周易》里有“君子豹变”的说法,一个人通过不断内省,能把自己打磨得像豹子一样矫健而美丽。
所以第三步,要养成自省的习惯。每天给自己留十分钟,写下三件今天做得不够好的地方,再想想怎么改进。坚持下去,你会发现自己正在悄悄进步。
当然,也要承认,有些情况例外。如果是在紧急救火的场景,比如医院的抢救,或者火灾时的逃生,第一反应是行动,而不是反思。在那样的瞬间,生死攸关,你没有时间想“是不是我的责任”,而是先去解决问题。换句话说,自我反省是长期成长的路径,但在一些极端情境里,先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。
如果把“从自己身上找原因”总结成几个步骤,那就是:第一,先收回眼光,把问题放到自己身上;第二,学会真诚认错,用行动去弥补;第三,坚持自省,把修炼变成习惯。
这样,你的人生就会逐渐不同。你会少一份抱怨,多一份行动;少一份指责,多一份成长。人与人之间的差距,其实就是在一次次遇事时,你是归因于别人,还是归因于自己。
那么,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?是不是曾经抱怨过别人,后来才发现问题在自己?欢迎在评论里分享。
合十
如夜话,至此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