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最后悔的两件事:读书时偷懒,赚钱时矫情
2025-08-26
在年轻人最关心的人生遗憾里,很多人都会问:为什么我总觉得读书时偷懒了,赚钱时又矫情了?知乎上有人提过类似的问题,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:人生的大多数痛苦,其实都来自于该努力的时候没有努力。今天我就结合心理学研究、社会学观察和几个真实案例,聊一聊这背后的关键。
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·赫克曼在研究教育回报时说过:“早期的学习与投入,会带来长期的累积优势。”(Heckman, 2006,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)。有个河南父亲的故事曾经刷屏。他的儿子高考勉强过二本线,孩子无所谓地打着游戏,他却红着眼录下视频:“下辈子你当父亲,我当儿子。”这是一个被生活反复碾过的人,最真实的呼喊。他明白自己年轻时因为读书偷懒吃过的苦,而眼睁睁看着孩子也在重蹈覆辙。所以,如果你现在还在学习阶段,最该做的动作就是每天抓住哪怕一个小时专注,把基础打牢,因为这个阶段的偷懒会被时间放大成一生的遗憾。
心理学家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中提醒过我们:“人类天生会低估未来的风险,沉溺于短期的满足。”一个女孩在学生时代总觉得“够用就行”,考试混个及格就好。可毕业几年后,她发现自己卡在低薪岗位,想要转型再学习,却力不从心。后来她看了一段短视频:工人们挤在狭小的宿舍,木板床、空气浑浊,和当年课堂上睡觉、玩手机的学生照片形成强烈对比。她突然明白,读书的偷懒,最后都会变成生活的苟且。所以,如果你要避免后悔,就从今天开始,哪怕每天坚持一个最小的目标,也不要把希望交给“以后再说”。
社会学家马克斯·韦伯在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》中曾提出:“金钱不是最终目的,但它是世俗秩序下自我实现的工具。”知乎上有位网友讲过他朋友的故事。那女孩曾经觉得赚钱没什么意思,下班后小资生活就好,直到母亲患癌花光积蓄,又在意外事故中被迫赔偿,她才在朋友圈写下:“一个月四千,觉得够花了,可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、不出事吗?”从那以后,她拼命赚钱,不是贪婪,而是为了最基本的安全感。所以,如果你还年轻,先学会强迫自己储蓄、投资,让钱成为缓冲,而不是等风暴来临才慌乱。
当然,这种逻辑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。比如在某些创业场景里,矫情地过度追逐稳定反而会错失机会。创新需要冒险,需要在不确定性中快速试错。彼得·蒂尔在《从0到1》中就说过:“真正的创新,是在别人犹豫时你敢下注。”如果你的目标是突破性的事业,那么有时候对钱的过度谨慎也可能成为拖累。换句话说,赚钱不能矫情,但也不能一味等式化,关键在于区分场景。
如果只做一件事,请先避免在读书阶段偷懒,因为那是所有积累的起点;想更进一步,就学会赚钱时不矫情,让金钱成为你的底气;最后,再懂得在不同场景里调整心态,既能忍受短期的孤独苦,也能享受长期的安全感。你有没有过读书时的放纵,或者赚钱时的犹豫,后来变成让你深夜懊悔的片段?欢迎在评论里说说。合十。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